關於秀山法院2004年以來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糾紛案件審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秀山法院2004年以來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糾紛案件審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秀山法院2004年以來,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糾紛審理的基本情況和情況分析

1、案件審理的基本情況

從2004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0日,秀山法院共受理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糾紛案件41件,其中,承包契約糾紛案件10件,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22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4件,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4件,承包地經營權繼承糾紛1件。秀山法院共審結33件,未結8件。一審判決18件,調解結案9件,準予撤訴5件,裁定駁回起訴1件。抗訴案件4件,其中,維持1件,改判3件。

2、情況分析

⑴案件類型及比例: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占所有案件的53.6%,家庭土地承包契約糾紛占24.3%,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屬轉讓糾紛各占9.7%,其餘占2.7%。

⑵結案情況分析

在已結33件中,判決案件18件,判決率為54.5%,調解結案9件,調解率為27.3%,撤訴案件5件,撤訴率為15.2%,裁定駁回起訴1件,占3%。判決案件中,未抗訴案件13件,服判率為72.2%,抗訴案件5件,抗訴率為27.8%,抗訴維持1件,維持率為20%,改判4件,改判率為80%。

二、土地承包案件審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出嫁女承包地經營權司法保護的困惑。

《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規定:“承包期內,婚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該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發包方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七)、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了婦女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等享有承包該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的權利,對出嫁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作出了特別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難於解決的問題。比如,秀山法院審理的李躍祥、李鳳銀訴苦竹園組、第三人李宗文土地承包契約糾紛案和周仕英、文妹仙訴劉代雲土地承包經營權分割糾紛一案,均存在難於保護的情況。具體講,前案中,李躍祥、李鳳銀以苦竹園組將其承包地在第二輪承包時違法調整給李宗文,請求確認苦竹園組與第三人簽訂土地承包契約中違法調整部分無效,並返還承包地。經本院查明,李躍祥系李宗文之父,李宗文系李鳳銀之長兄,李鳳銀出嫁後未在新居住地分得承包地,回鄉居住。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在二原告不在家情況下,李宗文代表全家承包了包括二原告在內的土地,故本院判決駁回二原告的訴訟請求,並釋明應找李宗文要求分配承包地即可。判決生效後,除李躍祥承包份額土地,因李宗文與其有贍養協定,明確土地由李宗文耕種外,李鳳銀應得份額承包地,歷經組、村、政府解決至今未果。文妹仙、周仕英訴劉代雲土地承包經營權分割糾紛一案,1980年,周仕英與劉代雲再婚,未辦結婚證,周攜女文妹仙與劉代雲一家共同生活。現周仕英未提出離婚,要求分割其份額承包地。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契約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承包方是夫妻的,在承包契約履行期間解除婚姻關係時,就其承包經營的權利義務未達成協定,且雙方均具有承包經營主體資格的,人民法院在處理其離婚案件時,應當按照家庭人口、老人的贍養、未成年子女撫養等情況,對其承包經營權進行分割”。這是截今為止,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分割所作的唯一司法解釋性規定。周仕英與劉代雲屬事實婚姻,周未主張離婚,提出分割承包地份額,則不屬前述條文規定情況,且適用該條文的反對解釋,即理解為,未提出離婚,法院則對夫妻承包地承包經營權的分割不作處理,換言之,截今未將夫妻承包地分割納入法院受案範圍,本院因此裁定駁回了周仕英的起訴。同理,文妹仙作為劉代雲之繼女,第一輪土地承包在劉的戶內分得了相應份額的承包地,第二輪土地承包是對第一輪土地的延包,文出嫁在新居住地未分得承包地,且在1999年解除了與“其夫”的同居關係,文曾數次要求其繼父分其承包地未果,與其母同訴至本院,要求分割承包地。亦因家庭成員間分割承包地經營權糾紛未納入法院受案範圍,本院亦駁回其起訴。並釋明兩點:其一,若文的承包地仍在劉代雲戶內,文可向發包方要求獨立承包土地,由發包方按《土地承包法》規定的程式辦理;其二,發包方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未調整土地,劉代雲之子結婚分立成戶,劉將文的份額分配給了其子,且其子另行辦理了農村土地承包證,文則可以發包方為被告,劉之子為第三人,請求確認將文的份額承包地承包給第三人無效,要求返還承包地。但該建議存在疑點,文是出嫁女,劉代雲才是戶主,只有戶主代表承包方才能提起確認調整承包土地無效的訴訟。劉代雲在戶內將土地調整給其子,他不可能提起訴訟的。此類方法存在程式障礙,本案裁定駁回起訴後,文妹仙要求分得相應份額承包地的問題亦歷經組、居委會和鎮政府解決,至今未果,出嫁女承包地權利實現的途徑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