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聯社開展信用工程建設的調查報告

2、具體實施方面:一是進展不平衡。止底,該縣信用評定平均占比達到所轄戶數的20.5%,有21個信用社達到了評定占比15%的目標,有6個信用社評定占比不足10%,差距較大;二是操作不規範。有的沒嚴格按照操作程式辦理,評定標準不嚴格,隨意性大,契約文本、借據不統一;三是沒有兌現“承諾”。個別信用社重視評定數量而忽視貸款發放,致使評定的信用戶貸不到貸款或貸款不及時;四是信息動態管理不到位。由於農村面廣戶多,信用社外勤人員嚴重缺乏,導致對已評定信用戶資料不能及時錄入微機,影響了貸戶直接到櫃檯辦理貸款,或造成信用評級不細緻、不真實。

3、社會環境方面:一是徵信建設指導管理不到位。相關部門對徵信建設缺乏管理,深入指導、現場指導少。二是公眾誠信意識薄弱。部分客戶誠信意識差,還貸意識差,導致信貸資金到期無法按期收回,影響了信用社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三是對失信行為懲誡普遍缺乏硬約束。儘管一些地區,在人民銀行和監管機構的領導下,建立了對失信客戶的聯合制裁製度,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難以真正執行。

(二)深入開展“信用工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組織協調,調動各方力量,全方位推進信用工程建設。首先,黨政部門要切實高度重視,成為信用工程建設的主導者,制定具體措施,將此項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和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對創建活動的支持力度;其次,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建立信用工程建設的長效機制。人民銀行和銀行業監管機構應成為信用工程建設的促進者,引導、規範銀行、企業、個人的信用行為。農村信用社要定期與黨政部門積極交流,加強與鄉村負責人的協調互動,多溝通、多交流、多探討,增進其與信用社的感情,共建農村支農惠農的良好環境;第三,要加大宣傳引導,明確輿論導向。要講明為什麼要搞信用評定,怎么搞信用評定,如何授信,在全社會樹立誠信意識。

2、規範評審行為,建立責任機制,確保信用工程建設質量。首先,拓寬徵信渠道,廣泛收集客戶信息。企業管理機構、工商、稅務、技術監督等部門,都應該隨時向徵信部門提供最真實、最全面的企業或個人信息;其次,規範評審行為,嚴格操作規範。農信社要嚴格按照信用工程建設、評定要求,認真開展評定工作,注重在評定小組人選的確定、評級的準確性和信用級別公示等環節上做紮實細緻的工作。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資信評價體系,防止評級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既要注重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調動積極性,又要始終堅持農信社的經營自主權,掌握主動性,避免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預;第三,強化激勵措施,增強發展活力,促進信用工程持續開展。要加強信貸人員管理和考核,實施必要激勵政策,調動信貸人員工作積極性,對因不按標準和程式對農戶評級授信的員工,要落實責任追究。要加強對農戶經濟狀況的動態掌握,做到跟蹤檢查與年檢相結合,貸後檢查與走訪調查相結合,及時了解農戶經濟條件、還貸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信用評定等級及相應貸款限額。對信用鄉鎮、村的年檢驗收,必須堅持標準,不符合條件要堅決取消。

3、加強管理指導,嚴懲失信行為。首先,徵信管理部門要加強對信用工程建設的管理和指導,讓農信社、農戶、企業全面了解徵信建設的標準、方法、步驟,促進其自覺做徵信建設的實施者。其次,加大對失信行為懲處力度。黨政部門應完善信用立法,加強法制建設;地方政府應廢除地方保護,對失信行為嚴格依法制裁;銀行部門要加大合作,落實聯合制裁措施;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機構應及時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全社會進行信用風險信息提示和披露,使失信者無處生存;執法部門要嚴格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嚴懲失信行為,努力營造誠信守法的外部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