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濟寧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匯報、召開座談會、察看現嘗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戶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戶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檔案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

(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說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參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戶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

(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布局。全市計畫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