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選調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情況調查報告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最佳化幹部隊伍結構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總結兩年來此項工作的經驗和問題,調查分析選聘的高校畢業生隊伍的現狀,並提出今後此項工作探索的重點和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XX年以來,***縣按照省市總體要求,大力實施“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計畫。***縣共有村居、社區93個(村居86個、社區7個),共已選聘了59名高校畢業生,其間有3名考上公務員、事業單位,1名辭職,目前在崗55名。其中男性為25名,女性為30名,大專學歷為34名,本科學歷21名,中共黨員11名,有1名進入村支委。兩年來的主要做法如下:

精心組織選聘工作。為按時、高質量地完成年度選聘工作,通過走訪鄉鎮、村居,召開專題座談會,發放意見徵求表等形式,全面了解農村基層所需人才。通過縣教育局招生辦、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和團縣委在外大學生聯誼會,多途徑了解高校畢業生所想所盼,廣泛動員本地籍畢業生回鄉創業。根據前期的摸底調研情況,研究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招考方案。XX年,按村的崗位報名,可跨鄉鎮報名,但對報考本鄉鎮的給予適當加分。錄用時成績高的錄取。XX年,按鄉鎮崗位報名,外島兩個鄉鎮只允許本鄉鎮報名。其它四個鄉鎮參照XX年,可跨鄉鎮報名,但報本鄉鎮的給予加分。錄用時,先屬地(村)優先後成績優先進行擇崗,儘可能方便學生的工作和生活。還設定了在全縣範圍保留資格人員。崗位出現空缺,從保留資格人員中按先屬地優先後成績優先的原則選擇替補,確保完成招考計畫。招考工作參照公務員考錄的程式,和事業單位同時接受報名。嚴格按照發布公告、報名、資格審查、筆試、面試、體檢、考察等程式進行。整個過程未接到信訪、舉報件,社會反響良好。XX年的考錄比例超過10:1;XX年的考錄比例為7:1。在調查問卷中,認為招考錄用工作公平的占100%。

完善政策機制。制定出台《***縣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實施細則(試行)》、《***縣被聘農村和社區工作高校畢業生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性檔案,對被聘高校畢業生的經濟待遇和經費保障作出明確規定,大專學歷人員每月1200元、本科學歷人員每月1400元、研究生學歷人員每月1600元。被聘高校畢業生按規定參加企業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女職工生育等社會保險。被聘高校畢業生的固定報酬、參加社會保險的單位繳納部分,除去省財政補助(40%),剩餘部分由縣、鄉鎮按70%和30%的比例承擔。鄉鎮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並發放年度獎。一些鄉鎮為在偏遠村居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增加一伙食補貼和交通費補貼,發放夏令費,在重大節慶日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按此計算,平均本科一個月實發大約為1857元,大專一個月實發約為1657,再加上年終獎、平時補貼等人均約為1700元,本科生一年收入約為2.4萬元,專科約為2.2萬元。

抓好培訓培養。舉辦崗位培訓班、學習會、座談會等形式,增強政治理論素質。建立鄉鎮幹部和村居幹部幫帶制度,為每位被聘高校畢業生至少配備一名“工作導師”,傳授農村工作經驗和方法。建立被聘高校畢業生掛職鍛鍊制度,有計畫安排他們到縣級部門、鄉鎮機關掛職(一般為3個月)。創造條件讓他們多參與農村管理事務,讓他們在實踐中鍛鍊。在調查中,88%的被聘高校畢業生認為培訓有針對性。88%的被聘高校畢業生認為農村工作經歷對自身發展有利,“能鍛鍊工作能力”,“豐富工作經驗,積累民眾基礎,了解農村生活”,“是很好的人生歷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