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為了解決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致貧”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於XX年10月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在全國農村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XX年,遼寧省阜蒙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在全縣逐步建立,在先期5個鄉鎮試點的基礎上,上半年推廣到18個鄉鎮,下半年進一步擴展到全縣的35個鄉鎮,覆蓋率達到100%。制度建立了,其運行的實際績效到底如何呢?農民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否得到真正解決了呢?近日,筆者對此進行了調研。通過對遼寧省阜蒙縣部分鄉鎮的農戶和衛生院以及村衛生室的調查發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它是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切實舉措,然而,實際績效卻不理想,與初衷還有較大距離。農民在這個制度下,並沒有真正減輕醫療負擔,“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突出。為什麼會如此呢?本文試圖從經濟學角度予以分析。

一、制度運行的實際績效

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要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然而,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對該制度的反映並不好。訪談的典型案例如下:

隋某某(阜蒙縣平安地鎮乾溝子村村民,男,62歲):新農村合作醫療並沒有給農民帶來什麼真正的實惠。老百姓並沒有從中受益,反而多花錢。為啥呢?原因是藥價提高了。現在的藥價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應該值多少錢。與毛澤東時代相比,藥價太不透明。過去,赤腳醫生是掙工分的,現在的大夫沒工分,因此,可能就從這藥品加價上掙錢。對赤腳醫生或者鄉村醫院藥價的提高,老百姓還沒有辦法。因為如果你自行買藥,醫生和醫院拒絕使用,或者讓同時使用,即用一些你自己的藥,然後用一些醫生的藥,如果僅用老百姓的藥,醫生說他們不放心。因為現在假藥太多,一旦出事,負不起責任。從這個理由出發,老百姓只能聽之任之。但總體感覺是,新農合對於農村醫療問題的解決也就那么回事,沒有解決太多的問題。

李某某(阜蒙縣舊廟鎮哈達村村民,女,60歲):醫院的服務態度很差。我們家三姑爺出了車禍,在阜蒙縣的縣人民醫院治療,治療了10多天,花了4000多元,還是治不好,患者一直說頭很疼,疼的熱汗直冒,但醫院的醫生不同意轉院,轉院不給出手續,一直說縣人民醫院可以治療,可是患者的傷痛是看得見的,不可以再耽誤,因此,不得不強行轉院,轉到阜新市中心醫院之後,到那裡用藥很快就見效,住了10幾天,花了3000多元,基本上治癒。總體上,感覺縣人民醫院的醫術水平和服務態度都不好,他們又不顧病人的安危,不同意向上級醫院轉診,只顧自己賺錢。新農村合作醫療給農民帶來了一點實惠,但是有限。交10元,返回8元的藥,但是這些藥的藥價都比較貴。住院時,醫院的水平又很差,只顧賺錢,不顧老百姓的死活。

楊某某(阜蒙縣大巴鎮原副鎮長,現大巴鎮杜代村村民,男,57歲):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惠落不到老百姓的頭上。現在的藥價太貴,而且醫院在醫治病人的時候首先問你是自費還是合作醫療,如果是自費,藥價要相對低一些,如果是合作醫療,藥價則要貴一些。里外里,一樣帳,老百姓咋整也是吃虧,本來可以1000元就能治好的病,到了合作醫療定點單位,就要3000多,就算報銷40%,相當於報銷1200元,但老百姓花的錢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個人診所賣的藥可能只是20元錢,但到了合作醫療那裡,這藥就要變成40-50元,老百姓還是一樣吃虧。藥價沒有人能真正監督,上級來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吃好喝好也就完事了。對於那些被個人承包的醫院,物價局的管理就更鬆了,沒有人真正管理,都是弄點錢就算了事。這時代,沒有不腐敗的幹部,所有當官的都是摟錢,沒有人真正為老百姓謀福利。上醫院看病沒有紅包不行,多多少少都得送點,那個衙門打對得不好,都會找你麻煩。主刀的就不說了,麻醉師都得送點禮。新合作醫療老百姓沒有得到實惠,但是卻把醫院成全了。原來好多鄉鎮的衛生院都要倒閉了,都開不出支來,搞了合作醫療之後,把所有的醫院都救活了,現在鄉鎮衛生院的效益都好起來了。

從以上訪談看,農民之所以不滿意,一個很主要的理由就是他們的醫療費用沒有減輕,不僅如此,總體上來說,甚至還有加重的感覺。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等各級醫院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沒有改善。儘管得了大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以給他們報銷一部分,然而,由於醫療費用的高昂,即使讓他們承擔剩餘部分的支出,他們也沒有能力。因此,大病還是看不起。另外,對小病來說,很多藥品在有起付線限制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下一般是不能報銷的,主要是自己買藥然後服用。由於藥品價格的上升,小病的負擔實際上也加重了。因此,他們更覺得處於不利地位。總之,他們對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反響並不好,這與對取消農業稅、給予農業補貼的高度讚揚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