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投資性房地產所得稅申報規定

附表七中總局申報規定為:第1列、第3列“賬載金額(公允價值)”填報投資性房地產根據會計準則核算的期初、期末金額,第2列、第4列“計稅基礎”填報投資性房地產按照稅收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第5列“納稅調整額”=(第4列-第2列)-(第3列-第1列),再將第5列“納稅調整額”填入附表三的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欄目中。

附表九中總局申報規定為:第5列:填報納稅人按照會計核算的資產折舊、攤銷額,第6列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的資產折舊、攤銷額,第7列“納稅調整額”=第5-6列,再將第5列“納稅調整額”填入附表三的固定資產折舊或無形資產攤銷欄目中。

三、投資性房地產業務的所得稅申報規定存在的不足和修改建議

目前,總局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業務的所得稅申報規定主要存在不足為:在初始計量環節對於按會計處理的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的所有者權益部分,附表七未能準確處理;在後續計量環節,未能明確要求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計提的折舊不能在附表九填寫;在處置環節,缺少反映調整稅收會計差異的表格。下面本文結合案例介紹申報規定存在問題。

案例1:甲企業XX年1月1日將空閒的廠房出租給乙企業使用;出租日該房地產的賬面餘額為80萬元,公允價為85萬元; XX年12月31日公允價為100萬元。

會計處理:

1月1日

借: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85

貸:固定資產 80

資本公積 5

12月31日

借: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15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5

如果企業XX年實現會計利潤50萬元,其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過程為:1.稅收允許計提折舊,會計不需計提折舊,如折舊年限20年且無殘值,則應調減所得4萬元(80/20=4);2.稅收上不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5萬元,應調減所得;應納稅所得=50-4-15=31萬元

而依據目前申報規定,申報表申報為:

附表七中:期末賬面價值100萬元,計稅基礎為80-4(折舊)=76萬元,納稅調整額為76-100=-24萬元(納稅調減)

附表九中:由於會計不需計提折舊,而稅收需要計提,納稅調整額為0-4=-4萬元(納稅調減)

附表三: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調減24萬元,折舊調減4萬元,總計調減28萬元

而依據申報表填寫規定,企業應稅所得為50-28=22萬元,與實際31萬元相比,其差距一是計入資本公積的增值5萬元,本不應調減,可是依據申報表填寫規定也進行了調減;二是依據稅收補提折舊4萬元在附表七和附表九作了重複調減。

案例2:接上例,XX年12月31日,企業將廠房出售,轉讓收入120萬元

會計處理:

借:銀行存款 120

貸:其他業務收入120

借:其他業務成本 100

貸: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85

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 15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5

資本公積 5

貸:其他業務收入 20

會計確認轉讓所得為120-100+20=40萬元,由於稅收上允許計提折舊,故該資產計稅基礎為76-4=72萬元,稅收上確認的轉讓所得為120-72=48萬元,應調增所得8萬元。可以看到調整過程還是比較複雜的,但目前總局沒有設計相關表格反映企業的調整過程。同時處理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應直接將調整結果填入附表三,如誤填附表七和附表九,又會造成重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