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為全面了解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充分利用好我縣的人力資源,搞好勞務輸出,促進勞務經濟發展,近日,縣委辦與縣政協辦公室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鄉鎮和有關部門進行了調研,基本摸清了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並對如何發展勞務經濟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特點

我縣農村勞動力共有25.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8.8%。目前,全縣農村年勞務輸出總數約10萬人(次)左右,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30%。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新疆、江蘇、浙江等地,主要從事選鐵、建築、肉食加工和餐飲業,或在當地的紡織、機械製造、服裝企業打工,其中,從務工行業來看,從事選鐵行業的人數占31%;從事建築業的人數占12%。從務工時間來看,常年在外務工的占73.8%,季節工占26.2%。從性別、年齡結構來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16—45歲者占86.4%,46歲以上者占13.6%。我縣外出務工農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總收入約為4.25億元。

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發展勞務經濟已成為縣、鄉政府和農民民眾的自覺行為。近年來,縣、鄉政府把勞務輸出工作當做幫民致富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市場運作、完善服務”的工作機制,形成了重視發展勞務經濟的濃厚氛圍。特別是在選鐵行業上,我縣已形成了一支有3萬多人的勞務隊伍,遍布全國各地,具有了相當大的規模。農民民眾也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自發或有組織地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XX年我縣外出務工人員5萬人次,XX年達到8萬人次,XX年達到10萬人次。

(二)勞務輸出逐步增量提質。隨著全國勞務大市場的逐步形成和農民思想認識的提高,我縣勞務輸出得到有序健康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為主,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8.6歲,國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或有一定專業特長的占24%。可以看出,外出務工農民平均年齡比較年輕,也是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教育的群體,他們也不斷由體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同時,勞務輸出也由本省內的近距離輸出,不斷向北京、廣東、江浙等地延伸。

(三)就地轉移空間增大。近年來,隨著我縣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引來了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實現了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據統計,僅濮城工業園區的玻璃製品、塑編等企業就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過千人。

(四)回鄉創業人員不斷湧現。我縣農民外出務工獲得的收入,除用於必需的生活費支出外,大部分資金帶回了家鄉,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還有一批“打工能人”通過外出務工,逐漸成長為懂技術、有資產、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他們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後,選擇了回鄉創業。截止到XX年6月底,全縣務工人員回鄉創辦“回歸型”企業13個,引進各類技術40多項、資金1億元左右,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二、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調查中我們也深刻地感到,與農民外出務工的要求相比,與市場對用工的需要相比,與我縣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相比,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輸出機制不夠順暢,組織化程度較低。勞動保障、共青團、婦聯、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等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作機制,信息和資源不能共享,難以形成多方互動的有機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我縣農民工絕大多數採取投親靠友和熟人幫帶的方式外出務工,而通過有關組織輸出的很少。據了解,全縣在外務工人員經過正當中介機構有組織輸出的僅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