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四)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一是對初高中畢業生未能繼續入學的,教育部門統一組織安排其到我縣職業學校參加職業培訓,使其先培訓後就業,人人都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成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一代農民。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擴大兩所職業高中和范縣樂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提高辦學質量,更多更好地向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輸送畢業生,爭取打造特色的勞務品牌,實現外出農民由民工向“名工”的轉變。三是實行“訂單式”培訓。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實行“市場+訂單+培訓+就業”四位一體的運行模式,以建築、家政、保全、機械加工、電焊工等市場需求量較大的職業技能為重點,以法律、法規、安全生產和職業道德規範等引導性培訓為基礎,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使培訓後的農民工及時得到轉移。

(五)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要通過大力發展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吸納一批農村富餘勞動力。二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城鎮建設規模,活躍商貿物流、餐飲服務、交通運輸業,構建農副產品購銷、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科技服務三大農村系列化服務體系,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六)加強管理,完善服務,創建勞務品牌。一是要充分發揮勞動部門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轉移輸出計畫,在鞏固和擴大山東、山西、內蒙、湖北等選鐵基地的同時,不斷聯繫和開發新的勞務基地,創有較強競爭力的勞務品牌。二是要繼續做好社會勞動力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定期進行全縣勞動力資源的調查、預測和登記,對勞動力供需情況做好動態管理,及時準確地掌握勞動力的資源狀況。三是要強化勞務輸出全過程的服務,建立健全外出勞動力檔案,從信息收集、契約簽訂、證件辦理到培訓、輸送各個環節,提供“一條龍”服務,逐步實現勞動力轉移由分散自發、盲目流動向有組織、成規模向外輸送轉變。勞動、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向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維權服務。教育部門要擴大鄉鎮學校寄宿規模,滿足“留守學生”在校寄宿生活的需要,解除外出務工者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