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修文縣扎佐鎮和平村社會調查報告

凡能通達中國古今之變者,必不輕忽中國農村和農民,也就必然認識到他們的存在對於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乃至華夏文明的命運氣數有著不和分割的莫大關聯。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為華夏文明的誕生、成長、成熟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使之綿延數千年。儘管時時受到或內或外的危機和挑戰,卻每每在艱難困苦中玉成。古代君王在統御天下之時,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社會的現實。水舟之喻,民為邦本之言,表達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內在機理。而如此文明在近現代飽受來自海洋的西方文明衝擊,西洋人以蠻暴裹脅中國進入了世界歷史,將中國傳統從器物、制度到思想撕裂成碎片。然而在撕裂之中,謀求中國圖存富強者比比皆是。但其中唯一成功者,便是毛澤東。毛澤東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功,顯然與他們對於中國社會本身的把握是分不開的,其中最主要的判斷是:中國儘管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但依然是農民占大多數的農業社會,中國改天換地的依靠力量來源於農民。時至今日,中國處於複雜而巨大的轉型之中,在這轉型之中人數眾多、地位卑微的農民何去何從就成為重大的問題。不管是政府不斷出台數箇中央一號檔案以示關切,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示決心,還是“三農”問題成為學術思想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無不表明儘管經歷歷史滄桑,中國的問題似乎還在原地。但畢竟時代改變,古之日作夕歸的小民,在今天已經經歷現代文明的薰陶成為具有現代經濟意識、權利意識的公民。可問題又不是如此簡單,中國廣闊的區域由於各自特定環境,造就著不同農民意識。在中國某些區域的農民依舊還保留著傳統的印記。那么在中國社會現實發生迅速深刻變化的、處於內外多重、彼此交織的複雜動態關係之中,農民、農業和農村在發生著怎么樣的變化,又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應該如何引導這樣的變化呢?伴隨著種種的疑問,上海思博學院赴貴州志願團學生在德育教研室陳粟老師帶領下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訪。

由於時間、人手等等限制,我們不可能對貴州各個類型的鄉村做調查,而是希望於通過對一個村莊的調查幫助同學們了解社會現實、思考社會問題,並有意識地培養起社會責任感和行動能力。之所以選擇貴州省修文縣扎佐鎮和平村,似乎是一種巧合。但細究起來,也不無緣由。貴州省是內陸山區省,山地和丘陵占了省土地總面積的92.5%。因此,很多村莊坐落於山巒之間,交通不便。而和平村卻有著比較良好的地理條件:有一條公路穿行於村中,連線著貴陽和遵義。相對於閉塞的村莊,和平村有著和外界較好的聯繫通道,藉此我們可以觀察外面世界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偏僻農村的影響以及它的變化。考察的重點是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提供一個視角,提供一個縮影。

做社會調查,從社會學角度,有種種的章法可循。但往往源於西方,固守成規,流於形式。要知道,今天中國社會所發生的一切,包括“三農”問題,尚沒有任何理論可以加以明晰地觀察和透徹地把握。面對日益在發生變化的中國社會,唯一的方式是先“懸置”任何一種理論,而讓自己帶著驚奇和探尋去接觸中國當下,加以觀察和思考。而我們進入扎佐村的方式是大學生志願者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村民對於調查的猶疑。當然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選擇採用的調查方式是田野式訪談,選擇了和平村新任村長和主管農業的一名村委員。儘管倉促,並受到種種的限制,我們每一位調查者還是希望誠實地面對現實,認真地思考問題,進行一次真正的有效有益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