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附表格]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採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諮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並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初二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並將這種教育有計畫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最佳化親職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親職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餘時間參加業餘活動,有利於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鍊,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積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於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鍊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衝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禦行為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脫“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於緊張學習階段的高

三、初三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複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