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層財政管理體制機制調查報告

(三)制定壯大產業經濟規模,培植稅源,增強稅基,逐步解決收支平衡的基層財政經濟發展計畫。街道鎮鄉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配置市場,發展以適應增加財政財力的產業,增強稅基,逐年縮小補貼指標。據調查補貼少的鄉鎮主導產業就大,補貼大的鄉鎮主導產業就小或無。就的區情有市場優勢的蠶桑、生豬、烤菸、菜果品原料生產和深加工,大有潛力可挖,是增加稅源的有效途徑。以蠶桑為例,投入不大,見效快,技術難度不高,對勞動力要求不高,是適應農業區情的好稅基產業。但有的鄉鎮人口上萬人,耕地上萬畝,土質又不適宜烤菸生產、抓蠶桑生產七八年,也不過畝,只有兩三個村種植。如此的發展速度,很不適應形勢發展富民強區的要求。必須實行以鎮、鄉、村為單位的支柱產業發展模式,在3—5年內見成效。堅持追蹤考核制度,未有突出稅基稅源產業的鄉鎮,區政府要幫助他們科學地找項目,制定發展生產計畫,督促產業項目的實施見成效。對原有蠶桑產業的鄉鎮實行以交售蠶繭的銷售增值稅50%以獎轉移支付給鄉鎮,新發展的鄉鎮頭三年售繭增值稅100%的以獎轉移支付給鄉鎮,五年後享受50%的售繭增值稅以獎轉移支付給鄉鎮的優惠政策,從而解決基層靠補貼吃飯的財政,實現富民強區集中區級財力辦大事的局面。

(四)全面建立街道鎮鄉為單位的財政網路運作體系。以適應鄉財區管的要求,保障高速及時的運作模式,節約經管人員報帳往返區、鄉的運作成本;進一步完善街道鎮鄉所需運轉物品的採購程式。一是對所有採購環節都應邀請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紀檢監察人員參與全程監督。二是對大件和不易耗材,如電腦用品,應邀請專家代表參與質量鑑定,實現對物品的使用年限和價值。三是對易耗材和常用物品實行年度預報制,以便採購中心提前列入採購計畫,基層政府及時獲得所需物品的使用。

(五)建立管理考核制度。生產發展所需經費,年初以公安人口統計數為依據,按人平一定數額預算到鎮鄉,年終應以產業發展實績進行結算,從而形成增強培植稅源,增加稅基,促進產業發展的動力。

(六)建立一支精幹穩定的鄉鎮街道財政隊伍。通過考試優選。基層財政所人員性質明確後,按高效、精幹原則,以職能設崗,以崗定人,每個街道鎮鄉3—4人為宜。保證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同時區人事局、基層黨委也要加強基層財政隊伍的建設管理工作。

(七)建立培植稅源的激勵機制。對街道鎮鄉新增規模(產值500萬元)產業的增值稅,前三年應實行100%的以獎轉移支付給街道鎮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