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及其預防調查研究報告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世界各國均形成了犯罪低齡化的趨勢。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席捲全球、具有共同性的社會問題,他被不少犯罪學家和刑法學家喻為難以醫治的“社會痼疾”。無論是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處在發展中的國家,大都面臨著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嚴重狀況。在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同樣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其中也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犯罪現象,如駭人聽聞的馬家爵事件等。如何有效的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做到有效的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是值得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深入調查和了解大中學生對這一現象的認識、看法,家庭、學校的教育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作用等。分別在xx大學和xx大學附屬中學中抽取了部分學生共發放問卷x份,該問卷同時涵蓋了高中一、二、三年級的高中生和大學一、二、三、四年級的本科大學生。最後收取有效問卷x份,問卷回收率為x%。為了使本次調查更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本次調查還特別邀請了xx大學法學院的刑法學專家指導設計了本次調查問卷形式和基本問題,並對收回的問卷進行理論分析。同時,我們深入杭州市各基層法院、檢察院以及了解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犯罪動機、犯罪過程等。

犯罪預防是指對犯罪風險的參與、承認、評鑑以及為消除或減少而採取的措施總稱,也稱之為犯罪風險管理,它是在符合經濟效益且能保證潛在被害人人身及社會地位安全的基礎上,減少犯罪風險系統措施的總和。犯罪預防作為政府重要課題之一,通過尋求有效的犯罪預防策略,以干預犯罪發生的原因來降低未來發生的幾率,進而控制犯罪的成長與減輕人們居高不下的被害焦慮。在世界各國儼然已成為犯罪控制的新典範。它不限於犯罪處罰,犯罪處罰著重在犯罪發生之後,而犯罪之預防則著重在犯罪發生之前,就像醫療衛生一樣,犯罪也需要事先預防。“事先的預防絕對重於事後的治療與處遇。”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預防犯罪比懲罰犯罪要好。因為刑事立法最終目標是在於預防犯罪發生,而非僅僅是在犯罪發生後追訴處罰犯罪者,且大部分的政府理論也認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

一、破窗效應理論的提出

美國心理學歷史上曾進行過這樣一項著名的實驗: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不同的街區:其中一輛完好無損,停放在社區環境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摘掉車牌,打開頂棚,停放在相對雜亂的街區。結果停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星期還完好無損,而打開車棚的那一輛,不到一天就被偷走。後來把完好無損的那輛汽車敲碎一塊玻璃,在幾小時後就被人盜走。以該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也沒有及時修復,他人就可能受到某種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玻璃,而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無序的感覺,在這種無社會秩序的氛圍下,客觀上使得犯罪滋生、蔓延。”這證明同一個道理:環境具有強烈暗示性和誤導性。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學生處於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度的階段。從人的生理變化來看,他們身體各個器官的成長速度急劇上升或發育趨於成熟、身高、體重、胸圍增加;性激素分泌水平明顯提高,第一、第二性徵表現明顯;生理髮展走向成熟。從人的心理變化來看,他們的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社交需求增加,對他人的認可與尊重的需求加強;有虛榮心,性意識進一步增強,喜歡刺激,富於幻想,模仿力強,易受暗示;好勝心強,易衝動,好感情用事。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但分析、判斷、辨別能力尚不完備,認識問題直觀、片面,其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和理智等方面均不夠成熟。總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處在一個趨於成熟而又不夠完善、穩定的階段。不成熟、不穩定是他們的身心特點。另一方面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來看,他們都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具有高級、專業的科學文化水平。在經濟上,大中學生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其經濟來源依賴於家庭。並且,大多數青少年也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從總體上來看,他們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消費觀念不夠成熟。在社會上,由於他們的年齡小,閱歷淺,因而他們不可能擁有較高的社會威望和社會地位,在人格上,他們至少要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管束,雖然他們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但在外界環境的諸多約束下,尚未形成完整的獨立人格。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社會地位低下與獨立人格不完全也是他們重要的社會特徵。可以說由於大中學生心理結構不夠成熟、不夠穩定,社會閱歷淺,對問題認識直觀、相對膚淺、片面,使其在面對較為複雜的問題時,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靜的思考正確的分析、判斷,容易形成錯誤的念頭,產生錯誤的結論,從而導致錯誤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們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獨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經濟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誘惑與判斷正誤、是非的能力相對低下,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被複雜現象所困繞,加上自身強烈的獨立意識與好勝心,易衝動而不理性的個性特徵,常常在已經作出錯誤的決策和行為時難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勸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終導致犯罪。所以大中學生獨特的身心特點和所處的社會特點決定著其內在動因上的不穩定性和外在誘因上的易受感染性等多種複雜原因共同作用是犯罪形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