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及其預防調查研究報告

2.另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在於客觀環境的不當影響,首先在於家庭的不良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與他們生活時間最長,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第一環境。但由於一些家長的生活方式不當或行為不端、監護不力、家庭環境惡劣、家長教育方法不當等原因,導致他們劇烈的心理變化直至矛盾,隨即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將孩子“推”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其次是學校教育的失誤。學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要場所。但如果教育方法不當,也可能使學生染上不良習氣,甚至違法犯罪。如教育思想不端正,一些中學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導致學生厭學、逃學,甚至流入社會參與違法犯罪活動;學校監管不力。一些學校管理不善,規章制度不健全,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進行及時的幫教處理,導致問題沉積,甚至產生違法犯罪團體。此外社會環境的惡化包括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受到的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等問題導致他們偏激的認識等都是促使他們犯罪的因素之一。轉型時期的社會控制很難適應這種變化的需要,在諸多社會控制領域表現出明顯的控制乏力甚至失控的狀態。政府職能轉換已沒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會調控能力弱化。當前,無論是zd機關的建設,還是基層政權,以及治安組織的建設,都存在不適應新的現實的狀況。從而造成無序環境的存在,而這種社會的無組織化 或無序性引起了犯罪違法的增加。這些都不是刑事威嚇主義所能單獨解決的。因為個人犯罪的可能性和他居住於何處有關,往往改變生活環境就會改變個人的行為。

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積極提倡社會關心支持教育,努力構築社會化的防範體系是預防和減少他們違法犯罪的主要策略。犯罪預防的目的在於通過重組、規範其生活的物理環境及強化非正式社會控制來達到減少犯罪的機會和增加犯罪的困難度或風險。最為常見的如門窗加鎖、防盜鈴等使對某特殊犯罪對象之犯罪更加困難或不易成功。非正式的社會控制則是指借對生活區的規劃及建築物的設計使對犯罪產生非正式的心理控制,亦為情境犯罪預防的另一種方式,如美化街道和環境,使產生美感和秩序感,因會有非正式社會控制而減少犯罪,另設計建築物或活動場所,以使青少年通過相互聚集互動增加熟識,消除都市生活的疏離感,均或多或少可對犯罪預防產生效應。如果由於社會的急劇變化改變了社會結構,使原有的社會中制約犯罪違法的機制打破了,當沒有功能上可以替代的新機制時,犯罪違法就會大量增加。德國犯罪社會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刑法近代學派主將李斯特的一句名言佳句就是“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人基本上是其所生存社會環境和經濟體系下的產物,財富和權力的不平均以及缺乏機會,增加了某些弱勢團體犯罪的可能性。因此,為能有效控制犯罪,很顯然是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可以從完善社會基本制度如社會福利、反歧視法案等相應行為規範準則、社會保障、法律救濟等巨觀環境以及教育培訓和職業訓練等微觀個體環境兩方面著手保證社會的有序性,從而有效地預防犯罪違法,限制犯罪違法的發展。

一個良好社會環境的功能在於保障個人權利能有行使的合理途徑和可能性以及在這種權利遭到侵犯時有救濟的途徑,避免因為制度環境的無序性而造成濫用權利現象的產生。具體到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上,應該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方面著手, 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努力構築社會化的防範體系來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xx同志也曾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來關心和支持。”他還指出:“只有加強綜合治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只有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協調配合,從早抓起,從苗頭抓起,抓緊抓實,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才能收到實效。

人之所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犯罪的可能性較小,在於其對這個環境中習慣慣例或是生活方式的認可。而在不熟悉陌生環境,短期內無法建立起足夠信任的破窗效應狀態下,極有可能通過犯罪途徑濫用權利。特別是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很容易產生高消費意識盲目膨脹,追求物質金錢的欲望及腐朽思想嚴重侵蝕了在校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一時間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重新抬頭,經濟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他們心理上的不平衡,誘發他們嚮往金錢物質,加上家庭環境氛圍的惡化以及學校教育引導的失誤,使得一些青少年學生無法對整個社會產生足夠的信任感,採取極端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主張或滿足自己的私利。這時,就需要通過對通行的習慣慣例一致化或加以融合使之相近的法律法規便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權利的行使提供了法定的途徑,而國家的其它社會政策則在於維護該權利行使的可能性。例如增強社會管理者的素質,重視整個社會對青少年的教育;發揮zd部門的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和社會控制;切實改革學校教育,開展好紀律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導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和學校為主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早期防範體系;通過就業政策創造工作機會;完善立法保障青少年基本權利等都是巨觀環境急待改善的地方。在個體微觀環境中,則強調提高家庭成員的自身的素養,實行良好的親職教育;端正辦學思想,加大教書育人的力度等改變大中學生們的生活環境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