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築安裝企業所得稅征管政策執行情況的調查報告

(五)日常稅源監控缺位,日常評估稽核不到位。部分工程項目,特別是地處各鄉鎮的工程項目,規劃立項手續不全,無法到規劃、建設等部門取得信息,建設工程項目稅源監控缺位;另外,由於建築施工單位,一般都以建設項目單獨建帳核算,部分帳冊隨同有關財務人員駐紮在施工工地,一些外地工程項目納稅評估實地稽核難以開展,即使進行評估稽核,質量也不高;施工企業自身沒有工程隊,到外地施工,僱傭臨工的勞務費用,不到稅務機關開具勞務發票,大都列一張臨工工資單,白條入帳,列支隨意性較大。

(六)外出經營管理不規範,異地施工稅收管理缺位。建築安裝企業大都異地承包施工,新征管法和《江西省地方稅務局外出經營地方稅收管理辦法》都規定了外出施工業戶的報驗、登記和按期申報制度,但建安企業施工時真正能辦理的卻寥寥無幾,等工程決算後再開票繳稅的情況似乎約定俗成,異地經營戶的登記、報驗、申報制度缺乏體制保證。稅務機關可以通過工商信息交換得到本地固定經營業戶的有關登記信息,但對異地經營情況只能靠納稅人自覺辦理報驗登記、申報,稅務部門異地的實地核查又難以操作,外地工程項目漏征漏管情形時有發生。對納稅人外來施工,如果經營活動在沒有稅收監控的情況下結束了,納稅人欠稅、偷稅很可能就再也無法追回了。

(七)現行建築安裝企業外出經營企業所得稅納稅地點的規定不合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外出從事建築業的納稅人稅收管理政策存在缺陷。根據《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規定:“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到外縣(市)臨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應當持稅務登記證副本和所在地稅務機關填開的《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向營業地稅務機關報驗登記,接受稅務管理。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外出經營,在同一地累計超過180天的,應當在營業地辦理稅務登記手續。”這一規定賦予了稅務機關對外來從事工程項目施工的納稅人的稅收管轄權,但國家稅務總局國稅函[1995]227號檔案規定:“建安企業到本縣(區)外施工的,可憑《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回機構所在地繳納企業所得稅,否則將由經營地稅務機關就地徵收企業所得稅。”這樣,僅憑《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以下簡稱《外管證》),外出經建設安企業所得稅就可脫離經營地的管轄,但事實上形成了建安企業管轄權的雙主體,即流轉稅由施工地主管地稅機關管轄,所得稅由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包括國稅和地稅)管轄。施工項目與稅收管轄權的分離,各地管理方式和政策執行口徑的不同,必然導致執行稅收政策的偏差,稅負不公也就在所難免。這也就給了納稅人選擇企業所得稅納稅地點的空間。

2、信息交流渠道不暢通。目前,各地稅務機關都是你敲你的鑼、我打我的鼓,各自為陣,沒有建立信息溝通、工作協調的有效渠道。不要說國稅與地稅之間,就是全省地稅系統內各設區市及各市、縣、區局之間,甚至同城各局之間都未能實現建築項目施工信息交換和比對,主管地稅機關根本無法切實了解外出經建設安企業的異地施工的真實情況,不能有效控管外出建安企業的納稅情況,這也為外出建安企業提供了偷逃稅的機會。《江西省地方稅務局外出經營地方稅收管理辦法》規定,建安企業外出施工項目結束後,項目施工地主管稅務機關應在《外管證》上籤注開具發票金額、號碼或出具《開具發票清單》(內容包括項目名稱、開票時間、金額、發票號碼等),企業據以回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繳銷手續。企業機構所在地主管地稅機關對建安企業在異地施工項目結束後,應對《外管證》上籤注的金額或《開具發票清單》的金額與企業的核算情況進行核對,發現異地施工項目收入未併入核算的,應嚴格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這個規定如能切實執行,對規範管理外出經營的建安企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各地並沒有認真落實做好信息傳遞,一些管理不規範的建安企業在外地承攬工程時,乾脆不辦理《外管證》,那么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就很難掌握其在外地的實際經營情況,而他們也很少主動到經營所在地稅務機關去辦理報驗登記、接受正常管理,使得這一部分企業游離於稅務“監管”之外。

3、對外出施工建安企業使用《外管證》的管理上存在漏洞。為加強外出經營納稅人的稅收管理,區別固定業戶和臨時經營,稅務機關自八十年代開始就一直使用《外管證》。由於使用《外管證》,有利於本地企業和本地稅收收入,對外出經營的建安企業要求開具《外管證》,只要提供稅務登記證和工程項目施工契約,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就樂於開具。這裡存在四個問題:一是按總局《稅務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外管證》最長有效期不得超過180天,外出經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