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學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校服的意見,主要還是款式。校服的款式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與校徽、校旗一樣,校服也是學校的標誌之一,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校服的款式顯然應該是有一定固定性的,不可能快速的換來換去。但在細節上作出一些調整,使其稍微貼近學生的審美要求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

關於校服的質量,我們也要面對成本控制這個尷尬的問題。雖然學生們似乎並不是很在意校服的價格,但奢侈化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說家長的意見,這首先就與德育本身的要求不符。同時,學生的一套校服往往要面對三年的不斷成長,面對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面對各種活動的不同場合以及體育課等課堂的具體要求,所以,幾乎可以說,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穿著舒適的。從這點上看,“松垮、不合身、不舒適”幾乎就是我國校服的本質屬性。所以,我們應該理解這樣一套寬大而不透氣、往往“冬天冷、夏天涼”的衣服穿在身上的感受。

除去以上兩個原因,學生著校服意願的低下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同時,相反地,在校服的設計上,能不能從款式、質量上的細微處替學生著想,是不是影響著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和歸屬感呢?

英國校服款式經典、簡潔大方,中學生必須穿著正統西式校服,男生為正統西裝、正規皮鞋、需要佩戴領帶;女生也是統一西式正統服裝、正規女式皮鞋、必須佩戴領花。在配以花樣繁複的校徽和帽徽,這些細節很好地詮釋了言行自製、緘默含蓄的精神。而這種經典的服裝風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英國學生的風度、氣質和審美。同時,英國位於北緯50度至60度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種溫和的氣候使男褲、女裙的著裝成為可能。

日本的校服對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校的標誌,而且是時尚潮流的風向標。許多女學生畢業後仍然喜歡三五成群地穿著校服外出,可見她們對校服的喜愛程度。日本校服成功之處在於款式設計:男生校服陽剛帥氣,女生校服嫻雅可愛,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日本中學生樹立了健康的性別意識。同時,日本校服設計有著強烈的與時俱進意識,能夠隨著流行的變化,不斷汲取時尚元素對校服改進,這種設計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水平,也符合學生積極向上的現代意識。與英國相似,日本冬季氣溫平均在 5攝氏度左右,這種相對較為溫暖的氣候保證了日本女學生可四季皆著裙裝而不覺得寒冷或不適。

韓國人崇尚“勤勉、樸素、博愛”,腳踏實地、不浮躁、不逾矩、忠於職守。因此韓國人也非常注重製服類服裝。儘管韓國氣候四季分明,但中學校服並未因寒冷而捨棄男女生的性別差異,韓國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著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質緊身長襪代替長褲,這樣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證了款式的美觀和男女校服的差別。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機繡的方式繡於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學校的校服還有統一的配飾,如帽子、長襪等。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長灘學區在實施校服政策後的第二年發現了巨大的變化,其校園犯罪率、打架事件有明顯的下降。美國教育部當年的報告認為,校服政策的實施有助於改善學校安全狀況和學習環境。隨後,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在一次演講中建議美國公立中國小統一校服,以保證學校的安全。這次演講在全美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小生是否應該統一著裝的激烈辯論。支持者認為校服可以使學校更安全,並改善學校出勤率和提高學生的成績。反對者認為統一校服的做法與美國教育鼓勵個性化發展和注重創造性培養的理念背道而馳。強制校服侵害了孩子的憲法權益,因為孩子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外形離,而且校服限制了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會降低學生自尊感。針對這些疑問,研究者隨後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的研究,但得出的結果並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爭論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