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學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

從上述各國情況,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我國校服實施的一個前提是為了發揮其德育功能,但是事實上,校服能否發揮作用,發揮了多大的作用,需要具體研究。如果具體執行存在問題,那么作用恐怕就會很小,甚至可能相反。要強化對校服滿意度的跟蹤,注意實際效果與實施初衷是否有偏差,出現問題應該及時糾正。

其次,校服作為一種制服,除了要滿足學生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外,還有著一定的符號意義。這種符號意義對穿著者心理上會產生作用,如校服的統一性可以對強化學生“我們”意識或夥伴意識,增強組織內部團結;校服的標識性可以使學生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組織和與其他組織的差別,提高學生的組織歸屬意識等等。而學生心理上的這些變化恰恰是校服的教育功能發揮的關鍵。因此,加強校服的符號意義教育,對校服功能的發揮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最後,學校強制推行校服著裝,硬性規定學生在校必須穿著校服,而且校服樣式單一、功能性差、舒適性不足、色彩單調、面料性能差、號型不規範、定價無法讓人信服等問題,使學生和家長多表現出對校服不滿意,進而傷害到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針對這些問題,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促進校服的推行和校服功能的發揮。

本次調查的21——35題是關於學生文明禮儀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古人荀子曾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講究禮儀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善、和睦相處。因而,學生日常的文明禮儀情況可能比我們做的前兩個方面更能凸顯德育教育的成效。

在調查中,只有21.4%的學生認為在家裡和朋友面前,禮儀是很重要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在打電話時,沒有讓對方先掛電話的意識;有一半的學生不知道宴會中主賓的席位應該在什麼地方;只有40%的學生在生活中經常實用敬語;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不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但知道不應該在深夜給別人打電話超過80%,知道不應該在午休的時候去打擾別人的學生超過60%,認為個人衛生和衣著容貌是禮儀的學生均達到了百分之百。最有趣的是第29題,題目為訪友時,事前約好後,應什麼時候到達。居然有35%的學生選了“提前到達”。估計是很多學生沒有理解“訪友”的意思吧,錯誤地以為是前去赴約了。最後,有過半數的學生對中學生的禮儀現狀表示不樂觀,只有7%的學生認為很好。上述的情況說明,學生們普遍是重視文明禮儀的,也很清楚他們的現狀,但他們的禮儀知識相當零散,缺乏學習禮儀常識的機會。這也許可以成為我們德育工作的一個突破口。

很遺憾,因為時間關係,我的這次調查很倉促,問題設計不很周到,而且中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沒有能夠被涵蓋在裡面。如果加上這一方面,問題總量肯定會超過50題,調查時間和統計時間都會大大拖延,不能不視為一個極大的遺憾。但以現在的結果來看,德育教育的目標和成效之間確實卻在較大的差距,需要改進。

關於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