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調查報告3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場調節作用日益彰顯。勞動力市場調節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化轉移速度不斷提高。與此相反,傳統市場體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鄉隔離模式下的許多制度扔阻礙這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民是合法權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護。由於歷史級制度為得到根本改進,有些地區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差距顯著。農民是我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農民只有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現實生活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農民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我過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關係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筆者與小組成員深入調查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法律意識,並和農民進行了接觸,對一些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自己印製了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發給農民,使得一些農民能在遇到問題時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據了解,新農村建設後農民越來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為了了解安義石鼻鎮居民的法律意識特進行此次關於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本次調查以調查問卷形式為主,非結構式訪問的方式為輔,在發出的100分問卷中,回收率為76 % ,其中有效率為 65% ,其中年齡分布比較平衡。於此可見,此次調查的結果真實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隨著各界堅持不懈地開展普法工作以及媒體對以案說法的報導越來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維權意識開始加強,農民也越來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雖然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但目前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民法律知識水平的匱乏。雖然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於歷史傳統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普法宣傳流於形式,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義,這種對法律的陌生感決定了農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是拒法律於門外的,更傾向於用非法律方式去解決問題,情在處理問題是在某種程度上占了極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識欠缺,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足。小組在安義石鼻鎮調查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殺人發火是犯法,但是對無照經營等卻認為不犯法,更不要說對那些涉及與經濟貿易等有關的法律知識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為外,農民的社會行為基本上是脫離法律認知而進行的。

第三,權利意識淡薄。“民不與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虧是福”等傳統觀念深深的影響著一群人。受傳統人治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制在農村的著眼點都是如何加強管理,著重於法的政治統治功能,農民往往只把法律當成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視了法律保障權利的功能。權利意識淡薄,主體意識模糊,缺乏維護民主權利,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識和實踐活動。

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已知道,卻信守,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不敢抗爭,一味忍讓。

第四,是法律在農村缺乏應有的權威。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法律卻沒有處於至上的位置;相反,幾千年來的封建人治傳統已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我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現實生活中,我國農村地區呈現出明顯的泛權力狀態。在權大還是法大的價值取向上,廣大農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法律幾乎是沒有權威的。在農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遠遠大於尋找法律救濟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成為制約市民法律素質提高的瓶頸。當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規數量明顯不足。大部分居民民對內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規僅在10種以下,對不同類別的法律法規認知水平不均衡且帶有明顯的選擇性。法律認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大多數居民認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維權意識比較強烈的情況下,法律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一些不理智行為。

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響其法律素質的提高。由於傳統和現實原因相互交織,我國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7年,而城市為12.2年。而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發現現在安義縣石鼻鎮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學歷在高中以上的 僅為23.85% ,而大學畢業的很少。另據有關報載,目前,我國文盲絕對數高達8507萬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響到其學法、知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進而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進程。

第二,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農村良好的執法、守法、崇法環境密切相關。由於封建法制傳統中“行政兼司法”體制的影響,農民在碰到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這不僅使司法獨立的實現困難重重,也使司法的終極權威性大打折扣。農民不相信法院,無意訴諸法律,卻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充滿憧憬。而農村的行政執法情況又如何呢?部分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低下,農村執法監督機制不健全,農村中以權代法、以勢亂法、執法違法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鄉村執法者的這些形象和執法行為必然削弱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們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農村普法工作較為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與政府的法制宣傳教育有著直接關係。雖然已實施了四個五年普法計畫,但總的來講,我國普法宣傳工作收效甚微。特別是農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普法宣傳,只是簡單地發放普法法律法規選編,普法流於形式,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法制宣傳中較注重法律義務、法律責任的灌輸,忽視人們對法律權利的認識,注重實體法,而不重視體現法律正義的程式法等等,這勢必使農民對法律產生厭倦的心理,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

第四,當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徑很少,當地居民的遇到問題時,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夠找那些途徑以獲得幫助,他們(他別是年齡較大的人)遇到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決方案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民思想觀念或多或少發生了一些改變,但這遠遠不足。要想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法治國家必須轉變農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做一個現代農民。小組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積極探索農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關鍵我國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全社會的法律宣傳教育,“目的在於讓全體社會成員獲得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情感,確立法律信仰,”這種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農村地區所取得成效低於預期值。因此,首先要從發展的視角搞清楚現階段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這樣才能避免形式主義普法,提高農民學習法律的熱情和自主性,同時要加大投入,突破陳舊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將普法的重點放到現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傳上來,提高農民對法律的深層認識。一方面要結合農民民眾文化素質較低、認知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在法制教育中改變單一的說教方式,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如採取以案說法、在農貿集市設立法律諮詢點以及法制文藝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農民民眾在寓教於樂中增強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識。這樣才不至於使“送法下鄉”變成簡單的“送書下鄉”。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介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進行農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強法制建設進程。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要使農民都進行有效的社會參與提高他們的法律思維必須有完善規範的法律體系。政府應對村委會工作制度進行法制改革,保證村委會有效快速的進行基層工作,使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管理自己的事務。

此外,對於農村留守的老人孩子應採取一些針對的方式。

對提高老人法律意識來說,一是開展全面性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宣傳通過法制宣傳櫥窗,黑板報、法律諮詢等為老年人開展法律服務,幫助老人排疑解難;二是為特殊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工作人員對有殘疾或行下不便的老人進行了一次走訪,能及時滿足老年人法律方面的需求;三是為老年人發放《法律服務手冊》及工作人員聯繫卡,通過此項工作來滿足老年人基本的法律需求,將有援助需求進便於及時聯繫;四是開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專題諮詢活動。開展法律援助現場諮詢活動,回答了老年人關心的老年婚姻、遺產繼承、贍養糾紛、分家析產、拆遷安置及遺囑效力等方面的法律問題,消除了老年人心中心疑惑。

而對於提高兒童來法律意識來說,一是逐步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納入教學計畫,真正做到計畫、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同時,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組織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法制實踐活動;二是確保課時到位。中國小要充分發揮品德課、國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時,要在相關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法制教育內容;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宣傳及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國小法制教育課時,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安排,有條件的地方要開設法制教育專門課程;三是提高法制課教師的授課水平。要有計畫、有針對性地對法制課教師進行法律知識的培訓。可採取脫產進修、短期培訓、專家輔導、以會代訓等方式進行。“四五”普法期間,力爭將所有中國小法制課老師輪訓一遍。有條件的中學要引進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同時,也要重視整個教師隊伍的普法教育,使廣大教師在學法、守法、用法等各個方面都能為人師表。

人民法院對選調生的調查報告
民法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的日漸增多,選調生隊伍也不斷壯大,這些從各地方院校中挑選的優秀學生黨、團員,學生幹部,是機關、事業單位的新鮮血液,不僅為機關工作充實了力量,也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我院在選調生工作中牢牢把握管理、培養和使用三個關鍵環節,強化工作創新機制,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我院選調生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自××年以來,我院從省組織部、人事廳每年選調一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共選調名。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選調生的現狀

我院兩名選調生都是男性,均為法律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年齡都在歲以下,兩名都已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其中,一名在研究室工作,一名在人民法庭工作。

二、選調生的特點

⒈整體素質高,發展潛力比較大

來我院工作的兩名選調生都是經過組織嚴格挑選,整體素質高、具有較強戰鬥力和較大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他們能很快進入角色,擺正位置,適應工作崗位,努力向組織需要的方向發展。一是政治素質高。在校時他們一名是學生黨員,另一名是學生幹部,政治敏銳性和鑑別力都比較強。二是學歷層次較高。他們都是大學本科學歷,具有較為紮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學習成績都在良好以上。三是工作適應能力較強。他們年輕好學,接受和消化新知識快,適應新環境、新工作崗位的能力較強,立足本職崗位,乾一行愛一行。四是特別能吃苦。由於基層法院條件較為艱苦,經過實踐鍛鍊,他們鍛造了較強的意志和品格,已具備了適應較為艱苦的工作環境。

⒉綜合素質好,公認程度高

選調生作為特殊的年輕幹部,已越來越被我院幹部民眾熟悉和認同。一是綜合素質好,實幹精神強,他們有較強的事業心,端正的政治觀和人生觀,從而在各種工作中,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很快成為我院的業務骨幹。二是工作業績比較明顯。選調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刻苦實踐,紮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年選調的大學生同志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年選調的另一名大學生也多次受到領導和幹警們的一致好評。三是禹城市委機關積極借用,評價較高。今年春天,由於工作需要市委組織部從我院借調一名選調生到組織部幫忙工作,在幾個月的工作中,選調生憑其強業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贏得了組織部領導的好評。我院在今年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把選調生吸收為先進性教育活動辦公室成員,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近幾年,我院的選調生紮根基層思想穩定,進取心強,已經顯示出了其應有的優勢。

三、法院黨組高度重視選調生工作

近年來,我院黨組積極創造條件,最佳化環境,搭建平台,選調生經過組織的重點培養、重點管理、重點使用,成長進步較快,總體發展勢頭良好。一是高度重視選調生,並把選調生列入全院培養選拔年輕幹部的總體規劃,有意識地交任務、壓擔子,參與重要工作,鍛鍊他們的才幹。二是對選調生在政治上關懷,思想上嚴要求,生活上關心照顧。院領導經常找他們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理順情緒、溝通感情、獲得信息,督促他們講政治、講學習,增強組織觀念和法制觀念。同時,對選調生採取優先政策,即學習培訓優先參加、生活困難優先解決等,保證他們能夠優先得到組織照顧,安心本職工作,促進他們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三是積極給選調生創造條件,使之早日脫穎而出。工作中,院黨組本著“縮短成長周期,提高成才率”的原則,從基礎性工作抓起,積極創造學習和施展才華的條件,激勵他們立志成才。通過實踐鍛鍊,選調生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才幹,提高了素質,成為幹部隊伍中一支鮮活的力量,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於縣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民法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安排,我們於4月上旬至5月中旬,先後到縣法院、縣檢察院、縣政法委、縣司法局、部分律師事務所及巴川街道、舊縣鎮等有關單位,對縣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人民法院緊密圍繞“公正與效率”主題,認真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積極開展民商事審判工作。XX年以來,全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8926件,審結8266件,解決訴訟標的額3.72億元。為平安銅梁、法治銅梁、和諧銅梁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縣人民法院在民商事審判中,始終將保障、服務和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民商事審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依法妥善審理各種權屬侵害糾紛案件和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注重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三年來共審結涉侵權責任糾紛、婚姻家庭、繼承贍養等傳統民事案件4459件,涉契約、房地產、金融、公司等商事案件3807件。其中,涉勞務糾紛案件773件、涉企業債務案件1587件、涉農案件75件。有效維護了誠信法治的市場環境,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了銅梁的和諧與穩定。

(二)創新機制,深化改革,辦案質效不斷提高。公正高效的審判制度,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縣人民法院把創新辦案機制,深化審判改革作為提高民商事案件辦理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徑,確保了案件審理的公正與高效。一是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切實加強對審判重要環節的監督,強化院、庭長的監督職責,通過擔任審判長辦案、旁聽庭審、列席合議庭評議、抽查案件等方式,監督指導合議庭工作,對有重大社會影響、敏感性較強的案件嚴格把關。進一步規範內部請示制度,確保內部有效監督。二是落實和規範公開審判制度,圍繞立案、庭前準備、庭審中舉證質證認證、裁判以及法律文書等環節,切實提高了民商事審判的透明度。同時,認真發揮人民陪審員參審和監督作用,三年來有人民陪審員881人次參加了881件案件的審理。三是大力推行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審判模式,建立健全簡易案件速裁機制,將事實清楚、爭議不大、法律關係明確的案件通過速裁機制及時予以解決。四是建立健全了案件質量考評機制,加強了對民商事案件審判的監督力度。逐步健全審判質量考評體系,制定了《庭審行為規範》,出台了關於案件文書質量管理的規定,完善對差錯案件責任督查和追究。加強案件質量評查工作,把案件質效指標與崗位責任制考核掛鈎,提高幹警審判責任意識,有力地督促了案件審判質量的提高。

(三)積極探索、勇於實踐,調解機制逐步完善。縣人民法院在民商事審判工作中高度重視司法調解職能的發揮,不斷探索和完善調解機制。一是將調解貫穿於民商事審判的全過程。探索將人民調解組織引入訴前調解,建立協助調解員制度,與司法行政部門聯合出台“訴調”對接和委託人民調解等工作意見。在立案前積極開展訴前調解,調解不成的及時轉入訴訟程式。在訴訟中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調解原則,妥善化解矛盾。三年來近60%的案件以調解或經調解後撤訴結案。二是注重訴訟調解與社會調解的對接。一方面積極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繫與協作,整合社會調解資源,共同調處糾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基層調解組織的作用,加強對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指導力度,組織人民調解員觀摩、培訓,切實提高了民調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調解能力。通過藉助社會各種力量,有效地促成當事人以和解的方式解決了一批糾紛。

(四)拓展思路、延伸職能,全面構築服務平台。社會的發展,對民商事審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縣法院積極拓展思路,多措並舉,延伸民商事審判職能。一是加強便民訴訟網路的建設。建立了“三面向、兩方便” 為原則,“五化法庭、民生法庭”為平台,“庭、站、點、員”為支撐的便民訴訟網路。全縣建成便民訴訟站22個、便民聯絡點269個,聘任便民聯絡員326名。二是嚴格落實便民訴訟措施。採取在非法庭所在地鄉鎮設巡迴辦案站、邊遠村設立巡迴辦案點等做法方便民眾訴訟,規定各民商事審判庭每人每年到便民訴訟站開展工作不得少於20天,每人每年到訴訟聯繫點開展工作不得少於12天,為當事人參加訴訟活動提供了方便。三是加強與基層各單位的協作,形成了聯絡員聯繫制度、信息通報制度、協同工作制度,切實解決民眾“告狀難”問題,努力滿足廣大民眾訴訟需求。同時,通過訴訟費用的減免和司法救助等措施,加大了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和扶持力度。

(五)以人為本,一以貫之,隊伍素質普遍提升。民商事審判工作繁重而複雜,對法官的司法能力要求很高。縣法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牢牢抓住隊伍建設這個關鍵,確保了民商事審判任務的完成。一是規範司法行為,維護司法形象。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民商事審判人員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廉潔意識不斷增強。二是加強業務建設,提高司法能力。在業務培訓上投入較大,使民商事審判人員適用法律、駕馭庭審、解決疑難糾紛和法律文書製作的能力不斷提升,案件質量不斷提高。

二、民商事審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司法環境有待改善。一是個別部門和基層組織對發生在本部門和本地區的民商事糾紛,缺乏協調配合意識,沒有形成調解工作合力。二是有的當事人訴訟能力和法律意識不強,當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完全滿足時,到處纏訴上訪,對法院審判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二)審判質量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個別法官沒有很好地將“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原則貫穿到民商事案件審判中,調解的意識不夠強,調解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二是個別案件質量不高,社會效果不好。三是個別案件辦案周期過長,影響了審判效率的提升。

(三)民商事審判案多人少,矛盾較為突出。XX年以來,縣人民法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8926件,每年平均2975件,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的法官29人,每個法官人均每年辦案102件,法官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民商事案件的快審快結。

三、幾點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增強服務大局意識。縣人民法院要從維護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新形勢下民商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緊密聯繫民商事審判工作和法官隊伍的思想建設實際,加強教育引導,克服畏難情緒和模糊認識,進一步端正司法理念,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公正高效地做好民商事審判工作。對事關全縣發展、事關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應主動提供司法服務。

(二)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最佳化民商事審判司法環境。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強對民商事審判工作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要建立邀請人大代表旁聽庭審長效機制。同時也應有針對性地適時組織民眾旁聽典型案件的庭審,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提高人民民眾的法律意識,擴大民商事審判的社會影響力,讓社會各界更多地了解和理解民商事審判工作,進一步關心和支持民商事審判,為法院營造良好而獨立的司法環境。

(三)加強審判管理,進一步提升審判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要切實加強對審判活動的考核與監督,健全和完善保證審判質量的評估體系,認真落實違法審判責任追究制度,為提高辦案質量提供保障。著力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做到邏輯嚴密,辨法嚴謹,析理透徹,增強裁判的可接受性,提高息訴服判率,力爭在民商事審判工作中實現法律公平與社會公平的統一,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統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同時,在全面落實審判公開制度上加大力度,積極加強與人大代表的聯絡,進一步發揮監督員的作用,自覺把民商事審判的全過程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

(四)加強隊伍能力建設,努力提高民商事審判工作整體水平。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建設,深化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大力推進審判作風建設,加強廉潔司法,牢固樹立“為人民司法,為大局服務”的理念,切實增強法官嚴格、公正、文明辦案的意識和水平。強化法官職業道德建設,加強對重點案件、重點崗位、重點人員的管理監督,著力構建隊伍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加強崗位練兵,切實提高民商事法官駕馭庭審、處理疑難案件和製作裁判文書的實際能力。要加強對新情況、新問題、新類型案件的研究探討,豐富和培養法官的司法實踐經驗,提高法官化解社會矛盾,處理各類糾紛的能力。要合理配置人才資源,重視對青年法官的培養,注重專業人才的引進,加強後備力量的儲備,防止出現法官隊伍的斷層。面對案多人少的矛盾和困難,要在保持現有法官隊伍的基礎上,合理分配,堅持向審判一線傾斜,確保民商事審判工作順利開展。

(五)認真落實陪審制度,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在審判工作中的作用。對新選任的人民陪審員,要及時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和相關業務指導,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水平和調解糾紛的技巧,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