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燈”調查報告

在昝村國小的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一個女孩,今年9歲,自幼父母外出務工,由祖父母代為監護,迫於生計,祖父母早出晚歸在田地里乾農活。特殊的生長環境使她性格格外內向,不能很好地與人溝通,反應遲鈍,上街過馬路時不慎被車撞倒致身上多處骨折,生理上的殘疾使她更加孤僻,不願與其他孩子交往。令我們心痛的不止如此,她的人生觀極度消極,基本不與人說過,上課時不聽老師講課,完全與外界隔絕開了,自閉了起來。當昝村國小校長給我們介紹她的情況時,我們除了心疼別無他策,到底誰該為她的不幸買單?

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很少有全面發展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品德發展不盡人意。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總體差於非留守兒童。“雙差生”很大一部分產生在留守兒童中,是學校和老師的一塊心病。由於沒有父母的細心監護,而班主任老師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當一部分留守生學習缺乏自覺性,交友沒有選擇,喜歡成群結夥,打架鬥毆;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勤儉節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沒有行為準則規範。 

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問題的解決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的父母很多在外務工多年,與孩子很少有機會進行溝通,不知道孩子心裡到底想什麼,因此我們應該讓父母看到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讓他們了解他們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從而真正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在他們想通過拚命掙錢,為孩子鋪就成才之路的誤區中醒來,看看孩子最需要什麼。因此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引導,儘可能使他們與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給孩子最貼切的幫助和指導。對孩子來說,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而這一時期正是人生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有些孩子會變得堅強,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閉不願意與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徵。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性格讓他們在困難、挫折面前不退縮。父母不在身邊是個考驗,學校可以利用這一點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讓他們緩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試圖把孩子帶到務工地點去上學,但大城市的好學校門檻太高,面向農民工子弟的學校,教學條件又不如家鄉的學校。再加上現在國家已經在全國農村實行了義務教育階段費用全免。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讓孩子在家鄉讀書。對於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解決:第一,降低城市學校門檻讓農民工子女享受和城裡孩子平等的上學機會。第二,加大對農民工學校的投入力度,完善軟硬體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第三,鼓勵社會投資新建這樣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使更多的農民工子女有機會在父母的關懷下學習與生活。第四,發展農村寄宿學校,讓那些學習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以彌補他們親職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與解決同等重要,也是解決農民工的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心在外務工的愛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宣傳的層面上,應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方面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為此,我們根據以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其分析和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了解,為了更好地讓那些留守兒童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提出了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家庭篇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行,多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更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父母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二)、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了解孩子的近況,一方面利用書信活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

3、尋找“監護人。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監護人“代理”。“代理”既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又能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學校篇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導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留守兒童”的個人勤快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