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術得到充分套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關產業投資2190億元,同比增長25.7%。從調研情況看,我省綜合運輸體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種運輸方式銜接的聯運、轉運樞紐規劃建設步伐加快,各地貫徹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設進度加快。全省現有物流園區245個,在建園區94個,規劃新建園區37個,物流中心407個。物流園區資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園區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園區內積聚了大量物流企業,拉動了社會就業,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山東蓋世物流、德州運達物流等一批重點園區顯示了良好的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發展,倉儲管理、運輸管理、採購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得到普遍套用,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內部區域網路,20%針對部門級業務流程,企業資源計畫(erp)和供應鏈管理(scm)軟體套用開始普及,rfid等物聯網技術在車輛監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動識別分揀、配載配送和路徑最佳化技術等開始套用,出現了網上交易、金融、檢測、配送等集成化電子商務服務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務平台,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平台、電子報關等一批先進適應的信息化項目,為物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四)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成效顯著。我省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起步早,發展速度快,成效顯著。近幾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產業剝離工作的部署,加快推進制造企業釋放物流需求,剝離物流服務環節。2011年,以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快推動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批啟動40個項目,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示範工程。從調研情況看,實施意見的出台推動了供應鏈一體化運作,示範工程帶動作用明顯,85%以上的製造企業採用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實施流程再造,並在倉儲、運輸和配送等多個環節實施了物流剝離、合作和服務外包,取得明顯經濟效益。2011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7.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相當於新增社會效益276億元,物流運行效率不斷提高,濰柴動力、山東海化集團、首鋼東星、冰輪集團、魯南製藥、濟鋼集團等製造企業實施主輔分離,開展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企業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張裕集團實施物流外包產成品噸公里運價比過去下降了45%;山鋼集團推進水鐵聯運和供應鏈整合後,年降低物流成本3億元。山東立晨物流與臨工沃爾沃聯動發展,提供供應鏈管理一體化服務,聯動發展合作後2011年為臨工沃爾沃節約物流費用30%。

二、物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應進一步深化對現代物流業重要性的認識。近年來,隨著物流調整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產業的作用、地位和社會認知度顯著提高。但從調研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物流企業和部門,對現代物流是為工農商貿企業生產經營提供物資供應和保障的新的組織形式和新的組織技術,以信息化為支撐,整合生產資料供應、運輸、加工、倉儲、配送、包裝、金融服務、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為目的,最終實現物流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內涵掌握不夠系統,對現代物流在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服務業比重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制約了物流資源和功能的釋放,束縛了物流服務水平的提升,不利於物流業的推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