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二)物流企業成本上升壓力加大,物流業的稅賦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業運營成本加大。隨著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斷升高,影響物流企業運營的各要素價格呈上升態勢,加上市場競爭加劇,物流服務效益難以提升,物流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據調查,運輸型物流企業2011年燃料成本和過路過橋費約占總費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經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運輸營業稅與新增加的燃油稅重疊),過路過橋費占20%左右;另外,有些運輸企業營業稅還要附征2.5%所得稅,企業無論是否有利潤,都要預征,並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況。一些物流企業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潤狀態下運行,缺乏發展後勁。二是物流業稅收管理、稅賦不甚合理。首先,目前從國家到地方政策均沒有一個統一的物流稅目,現行的營業稅將物流業務劃分為運輸(包括運輸、裝卸、搬運)與服務(包括倉儲、代理等)兩大類。前者營業稅稅率為3%,後者為5%。在實際經營中,綜合型物流企業各項業務上下關聯,互相重疊,很難區分運輸與服務收入,稅務機關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進行徵收。其次,存在重複納稅現象。如,物流園區出租倉庫,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繳納5%的營業稅,還要繳納12%的房產稅,合計17%,除此之外還要繳納土地使用稅等,稅收約占收入的25%,過高和不甚合理的稅負嚴重製約了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的發展。第三,製造企業因剝離非核心物流業務造成稅負增加部分,同級財政等額予以扶持補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實,主輔剝離積極性受影響。據有些製造企業反映,物流業從製造業中剝離,雖然增加了地方稅收,培植了地方財源,但就企業而然,各項稅收費用統算,剝離後比剝離前要高出10-20%。如果沒有較強的政策支持和引導,物流業務從主業中剝離的積極性受到影響,物流市場得不到更有效釋放。第四,地方稅源流失嚴重。有些運輸企業和物流公司由於沒有稅務發票的開票資質,開據發票困難,有關政策尚未配套、落實不到位,便選擇政策優惠的省份代開發票和註冊公司,造成地方稅源流失。

(三)物流標準有待於規範和完善。一是物流主體標準不規範。物流市場主體龐雜,物流企業集中度不高,競爭秩序不規範等問題比較嚴重,誠信體系建設有待於加強。物流企業專業化和精細化與供應鏈的一體化配套的服務水平不高,突出表現在小、散、亂,形不成規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急待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規範整合。二是物流技術標準不規範,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不能有效銜接,物流信息尚未達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業間以及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物流園區建設規範性較差、相關服務功能偏低。物流園區的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管理。有些市、縣物流園區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匹配,綜合性的園區建設較多,具有行業和地方特色的專業化園區相對較少,園區的服務功能低,定位不明確。調研發現,近幾年一些地市,在規劃建設物流園區時,不顧經濟發展現狀、產業物流規模,不考慮與當地產業集群和產業特色的結合,為建園區而建園區,簡單的認為貿易市場就是物流綜合園區,盲目跟風建設,結果是一方面物流企業的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土地不能滿足,另一方面由於設計規劃的不盡合理,造成園區土地的浪費。如何防止重複建設和土地資源浪費,合理規劃、整合物流園區的建設,不斷完善物流園區功能,是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