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乾旱問題的調研報告

1999年4月,自治區政協對海原縣的乾旱、水資源和春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先後召開五次座談會,深入7個鄉、8個行政村、7座水庫、10萬畝水源涵養林、2處井窖和節水灌溉大棚、多處硬化集水場、人工井窖、扶貧機井及壓沙地等進行現場察看,聽取介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現將調研情況及建議報告如下:

1998年人秋後,海原縣與全區一樣,氣溫持續偏高,1998年9月下旬至1999年4月中旬降水量只有2.7mm,占歷年同期降水量的8%,無降水日連續達200天以上,是繼1973.1982.1987年後的又一個特大幹旱年份,也是解放以來冬春降水量最少、氣溫最高、土壤含水率最低、無降水時間最長的年份之一。旱災嚴重困擾農業春耕生產和民眾生活。由於旱災影響,全縣水庫蓄水量僅296萬立方米,比歷年同期平均值減少504萬立方米,庫灌區冬灌面積也隨之減為1.81萬畝,比歷年減少1.19萬畝。除南部10萬畝旱地勉強播種外,中北部地區30萬畝旱地無法播種,夏糧播種僅完成28萬畝,占今年春播原計畫65萬畝的44%,由於降水量的減少,全縣3.6萬眼生產窖有1.4萬眼沒有蓄水,1998年造林2.7萬畝只有1.38萬畝存活,育苗285畝損失114畝;大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全縣4.6萬眼生活窖只有1.8萬眼有水,截止4月23日,全縣有x個鄉鎮、122個行政村、603個自然村、19.8萬人、6.6萬頭大家畜、18.3萬隻羊缺水。中北部還有兩萬頭大家畜、10萬隻羊缺草。

去冬今春的嚴重旱情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困難不是偶然的,它再次給我們啟示:海原縣要實現脫貧致富,必須立足於興水治旱,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對此,縣委、政府已提出“興水治旱”戰略構想。但海原縣是貧困縣,自身財力有限,需要自治區乃至國家的扶持和優惠政策,才能逐步實現奮鬥目標。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實施興水治旱戰略,大力發展灌溉農田,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條件

海原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位於乾旱帶或半乾旱帶,農作物產量受降水量制約,低而不穩。據40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均降水量1956-1979年平均352毫米,最低為1957年207毫米,最高為1964年706毫米;1980-1998年平均365.4毫米,最低為1987年195毫米,最高為1985年588毫米。降水量不均衡,一是春雨少,秋雨稍多;二是北部降水少,年均260毫米,南部稍多,年均430毫米。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3倍左右。同時,由於人口劇增(1949年底全縣人口為67601人,1957年105,070人,1987年281,559人,1998年368,856人),民眾過度開墾荒地,植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水土流失嚴重,乾旱加劇。實踐反覆證明:改變海原縣農業生產的根本出路在於興水治旱,大力發展灌溉農田。建議:

1.充分利用本縣境內的水資源,開發10—17萬畝灌溉農田。海原縣境內地表徑流年均6860萬立米,鄰省縣流人本縣的徑流約500萬立米。對地表水的開發,應考慮到徑流的年際變化和排洪、排沙、除去苦鹹水等影響,全縣水資源的利用量按實有資源量的40%計算,近3000萬立米。若生活和工業用水占去15%,可用於農業灌溉的水量為2500萬立米。如按常規灌溉方法每畝定額250立米,可灌溉10萬畝農田;如採用節水灌溉措施,每畝按150立米水計算,則可開發灌溉面積17萬畝。據縣水利局材料,現有灌溉面積中,有庫灌3.23萬畝,井灌3.34萬畝,小高抽1.85萬畝,合計8.42萬畝。由於工程配套不力,實際保灌面積約有4萬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