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調研報告

2.4 抓龍頭帶動,推動生豬產業從分散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實現標準化養殖場的示範帶動作用。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培育做大生豬標準化養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一是以瀘州泰鋒陽業農貿有限公司興建的pic祖代種豬場為龍頭,實現了生豬品種標準化。二是以**優質仔豬產業化開發總會為龍頭,建立了“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商品仔豬產業化經營模式,對外銷生豬統一佩戴 “蜀龍”牌商標,帶動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以**吉龍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建立了“公司+基地+養殖場”的生豬產業化經營模式,開發的“世尊牌”豬肉系列產品80餘種,產品遠銷俄羅斯、日本、東南亞等國家,解決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提升了養殖戶的積極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動生豬產業從以控為主向防控結合轉變,實現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靠。一是繼續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強化基礎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類技術規範,並符合wto和sps(動植物衛生協定)有關原則,做到建立一片,淨化一片,鞏固一片。二是新建飼料營養成分常規分析室,提高了對飼料的檢測能力。三是縣上成立以縣食安辦牽頭,畜牧、工商、質監等部門參與的畜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加強了對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縣畜禽養殖檔案和畜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統一全縣耳標編排,並對全縣的規模養殖場的飼養品種、規模、投入品的使用等進行詳細記錄。

3 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經過多年的生豬養殖標準化發展建設,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3.1 生豬產值大幅提升,農民收入增加明顯。從XX年末到XX年末,畜牧業產值從13.5億元增加到24.6億元,提高了11.1億元,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從50%提高到58%;生豬出欄從80萬頭增加到115萬頭,提高了35萬頭;外銷仔豬從90萬頭增加到112萬頭,提高了22萬頭,外銷量位居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牧業收入從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農民生豬養殖人均增收從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農民增收明顯。

3.2 生豬標準化養殖快速發展,規模效益明顯。XX年生豬養殖專業戶5000餘戶,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2356個,未建有生豬養殖小區和年出欄萬頭規模的豬場。而到XX年底全縣已發展生豬養殖專業戶9000餘戶,比XX年增加4000餘戶;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4361個,比XX年增加XX戶,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的大中型標準化豬場10個,年出來6000頭的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出欄量占全縣生豬出欄總量的40.8%,高出全省5.8個百分點。

3.3 生豬良種率大幅提升,生豬品質更有保障。XX年末到XX年末,全縣pic 父母代母豬從200頭增加到1.2萬頭,增加了1.98萬頭,pic能繁母豬總量占全縣能繁母豬的10%。生豬標準化人工授精從1萬頭增加到目前的6萬頭,生豬標準化人工授精率已達70%,比XX年末提高了55%。全縣生豬良種率從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豬良種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豬品質的提高,增加了養殖效益。

4 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可清醒地看到,我縣生豬養殖標準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全縣產、加、銷一體化畜牧龍頭企業少,帶動力不強。二是宣傳不夠,氛圍不濃,不論在交通要道,還是在規模養殖場,缺乏生豬產業發展宣傳標識。三是產業化鏈條結合不緊,還存在脫鏈現象,在基地(農戶)—龍頭企業或協會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四是養殖業主現代畜牧業意識不夠強。五是項目發展資金短缺,**自從被確定為擴權強縣試點縣後,市財政取消對我縣生豬發展的資金扶持。六是生豬飼養方式和飼養技術比較落後。七是生豬防疫體系不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