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考察學習匯報

考察學習匯報

為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實現“兩個率先”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根據市領導的要求,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等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及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赴蘇州、崑山、張家港及嘉興考察學習,現將考察學習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近年來,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鄉鎮工業園區的興建,農村土地大量被徵用,許多農民失去土地進入城市,由於原有的農村徵用土地辦法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措施,造成不少農民失去土地後致貧,引發大量矛盾。蘇州、嘉興及崑山、張家港四地在解決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建立用“土地換保障”的思路來統籌解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取得明顯成效。

(一)崑山的主要做法:

按徵用土地的性質實行“三六九”辦法逐年對農民實行補償,即口糧地每畝補償900元,自留地每畝600元,責任地每畝300元的標準補償給農民,每年每畝補償100元給村級組織,對農民不再進行就業安置;同時對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農村基本養老保險,來從根本上解決後顧之憂。

(二)張家港的主要做法:

以地域劃分來進行被征地農民的保障安置,主要兩種做法:一是在集鎮範圍內對被征地人員的保障安置按年齡段進行,所需費用在征地費中統一支付。對未成年人(低於16周歲),按人均5000元付給安置費;對剩餘勞動力(男為16周歲至40周歲,女為16周歲至30周歲)按人均1萬元付給安置費,其中男40周歲至45周歲,女30周歲至35周歲之間增加5000元醫療費投入社保,每月發20元醫療費給本人;對保養人員(男46周歲以上,女36周歲以上)按人均3萬元標準投保在社保局專戶存儲,60周歲之前按月享受180元/月,60周歲之後按月享受160元/月直至死亡。二是在偏僻鄉鎮實行逐年補償的辦法,由農民與鎮政府簽訂協定,按每年不低於800元/畝的作為土地的收益付給農民。

(三)蘇州、嘉興的主要做法:

蘇州的做法與嘉興一致,主要是針對被征地人員的不同年齡段實行不同的保障措施。具體為:一是在征地時達到退休年齡(即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的被征地人員,戶口“農轉非”,並為其一次性繳納15年養老保障統籌費,從次月開始按月發放養老金,目前為每月398元;二是在征地時男45—60周歲、女35—50周歲的被征地人員,戶口“農轉非”,並為其一次性繳納15年養老保險統籌資金,到退休年齡後按月發放養老金,退休前每月發給一定的生活補助費和醫療包乾費(每月為160+20元的醫療保險費);三是在征地時男16—45周歲、女16—35周歲的被征地人員,按其在農村勞動年限(16周歲起算)每滿一年繳一年的養老保險統籌費,最高不超過15年,並一次性發給自謀職業費8000元,由本人自謀職業,繼續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

二、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