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加工貿易調研報告

(三)努力提升承載能力。兩市圍繞加工貿易發展用地不足、空間不夠、承載能力不強的問題,突出抓了園區建設。在加工貿易園區的布局上,打破地域空間界限,充分利用現有工業園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基本建成了以香港工業園(占地50平方公里)為龍頭的贛粵產業承接示範走廊,建成了國家級的出口加工區。目前,該市正在積極爭取**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15個區縣(市)工業園有2個正在申報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正在申報省一類工業園區,6個正在申報省二類工業園區,工業園區規模和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大做“示範建設”文章,計畫重點建設1個國家級承接示範園、1個省級示範區、2個省級承接示範縣、3個市級承接示範工業小區,並正在積極申報將**列為全國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重點示範市。與此同時,兩市狠抓通關口岸、物流體系等配套建設,逐步形成了快捷的口岸聯動機制和物流集聚效應。

(四)科學構建政策平台。兩市圍繞加快園區建設,有效承接產業轉移,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檔案,有效解決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幾個瓶頸問題。一是重大項目招商政策問題。**對重大招商項目和戰略投資者的用地、規費和稅收優惠,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由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決定。**市制定了具體的規費減免和稅收獎勵政策。二是“飛地招商”問題。為充分發揮各地工作積極性,達到統一布局的要求,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實行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財稅與gdp值分成辦法。以XX年為限,前5年引進方和落戶方按6:4分成,後5年按4:6分成。三是軟環境治**問題。建立外來企業排憂解難工作機制,當地黨委、政府派出特派員到企業駐點服務;市、縣兩級政府每年開展“為企業排憂解難服務月”活動。四是企業用工問題。在加強公共就業服務的同時,推進校企合作,推行“訂單式”、“儲備式”培訓。放寬城區入戶條件,符合條件的務工人員可以認購(租)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其子女與城市學生同等待遇就近入學。優秀勞工可以參評各級勞動模範,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選單”,積極探索新的招商方式,最佳化招商引資管**。在創新招商引資方式上,一些作法值得借鑑。一是委託招商。即委託沿海發達地區招商機構代**招商,根據落戶項目投資規模的大小對代**機構實行獎勵。二是企業招商。以專業生產基地和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產業鏈項目專題招商活動。如高斯貝爾**數碼基地,去年一次引進4家配套企業;台達電子落戶**後,開展專題招商引來19家上下游配套企業。三是重點招商。圍繞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突出粵港澳地區的招商。去年以來,**市先後組織了深圳、東莞、香港三個專題招商活動,引進加工貿易項目47個。在招商引資管**上,兩市都是集中抓重點部門的招商。**只對10個主要部門實行考核,其它部門只測評服務水平。**招商引資考核範圍也由原來的66個部門縮小到21個部門。

三、加快我市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建議

去年7月,國家商務部、海關總署〔XX〕44號公告發布後,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明顯加快。據有關信息,珠三角地區有2萬多家企業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到XX年,粵、滬、浙、閩4省將轉移產業產值1.4萬億元。這對**無疑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我們同時也面臨三大壓力。一是周邊地區強大的競爭力。當前,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主要沿“三線”推進,即經**向贛、皖地區推進;經**向湘、鄂地區推進;經梧州向北部灣地區推進。以上“三州”成為產業轉移的橋頭堡。而且,**在全國20個重點承接地中也沒有明顯優勢。二是廣東省保護性政策的攔截力。廣東省已在粵北山區及東西兩翼建成21個產業轉移園區,每建成一個園區,省政府獎勵4000萬元支持產業轉移。三是東南亞地區的反拉力。一些東南亞國家也正在利用低廉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爭奪日韓、港澳台以及我國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機遇是運動的資源。**要在這場爭戰中贏得主動,必須準確把握形勢,進一步加強戰略性研究,發揮優勢,創造條件,採取超常措施搶占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