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我縣教育事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為紮實推進“四型xx”建設,提出了創建省級教育強縣的目標,在完善投入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改革辦學模式、加強師資培養、推進均衡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具有xx特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體系。但我們

也必須正視我縣教育事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用創新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加以解決,才能為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我縣教育事業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有普通高中、綜合高中5所,職業高中3所,區域性成技校3所,國中14所(含4所九年一貫制),國小49所(外加2個教學點),幼稚園153所(其中公辦4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5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共有在校生70774人(含在園幼兒),在職教職員工4174人。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我縣教育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穩步提高。普通聯考每年上線人數和上重點線人數均占全市1/3強,職業教育的規模和質量保持全市龍頭地位,升學就業率達100%。在省級以上的各類比賽中,僅XX學年以來就有省級300多人次、國家級328人次獲獎。在今年由國家教育部、體育總局等5部委聯合舉辦的“奕陽杯”全國電子錦標賽中,我縣選手獲得了國小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五名及金牌3枚、銀牌3枚、銅牌4枚(大賽共設金銀銅牌各6枚)的優異成績。與此同時,我縣始終堅持以基礎教育為重心,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努力推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1、幼兒教育持續發展。以鄉鎮中心幼稚園創建為抓手,引進市場運作機制,優勝劣汰,促進了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按照“調整園所布局,適當擴大規模,多種形式辦園,多條渠道融資,完善管理機制,激發辦園活力,提高保教質量,增強教育效益”的思路和原則,著力提高辦園水平。XX年,縣政府出台了《鄉鎮中心幼稚園添置設施設備的補助方案》,進一步改善幼稚園的辦學條件。全縣3至5周歲幼兒入園率從XX年的66.7%提高到目前的93.8%,普及幼兒教育目標基本實現。

2、“普九”水平明顯提高。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實現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截止目前,全縣國小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國中入學率99.87%,鞏固率99.98%;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97.2%。建成省教育強鄉鎮16個,市教育強鄉鎮7個。

3、高中教育長足發展。國中畢業生升高中比例從XX年的81.2%,提高到XX年的94.09%。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高中段學校已全部成為省重點學校或示範學校,職業高中跟普通高中招生比已連續6年高於1:1。高中教育質量不管是升學還是就業一直處於全市領先地位。

4、成人教育成效顯著。重點培育了壺鎮、仙都、新建三所省示範性成技校,全縣各成人教育學校或機構通過遠程教育、函授、自考等形式,使近XX名從業或待業人員獲取了高等教育學歷,1500多人獲取了成人高中(中專)學歷;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社會文化生活教育,接受培訓達42572人次;開設了項目經理、機械cad、財會、電工、計算機等勞動力技能培訓,年接納學員在1000人以上;全縣實現了高標準掃盲目標,青壯年非盲率達到99%。

5、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結合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努力服務大社會,全力融入大市場,奮力加快大發展,著力打造大品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初步構建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體系。一是探索投入機制。從直接投入轉到經營開發,通過老校區高價置換,利用土地級差實現校園搬遷,走經營開發的路子,實現了辦學規模、辦學條件的擴張。二是最佳化資源配置。採取一系列措施,在資源整合中促進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中實現優勢互補,在優勢互補中做強職業教育。三是豐富辦學模式。將升學教育、就業教育、終身教育有機統一起來,使辦學模式朝多類型、多層次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