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最佳化公路建設外部環境問題的調研思考

四是個別村鎮幹部素質差。沿線有些村鎮借公路建設之機,要求施工單位為之無償加寬平交道口和修建通往村莊的道路,或者以種種藉口向施工單位索要補償,要求變更設計,增加設施。在不能滿足其無理要求的情況下,便想法設法出難題,發動村民設“關卡”,甚至~,干擾和阻撓施工。

五是公路用地未確權。目前,除新建的高速公路以外,其它幹線公路大都是歷史上形成的道路,公路用地尚未確權,隨著公路建設等級的不斷提高,在大修改建過程中,勢必又牽扯到拓寬問題,往往拓寬占地部分無土地使用手續,使少數人員鑽了空子,施工單位和協調人員無能為力。

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補償標準不一。在征地拆遷中,由於行業不同,補償標準也不一致。城市建設有城建的補償標準,水利和黃河部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水利河務的補償標準,公路建設又有公路部門的補償標準。而公路建設的補償標準也不同,高速公路建設有專門的征地拆遷補償標準,普通幹線公路的大修改建工程,國家僅投資工程主體部分,其大修改建過程中的配套資金均有當地人民政府承擔,每公里大修改建的配套資金需要20餘萬元,作為經濟欠發達縣份,財力十分吃緊,往往力不從心,落實配套資金難度較大。同為一個地方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利、黃河部門和高速公路建設的補償標準比較高,而普通幹線公路的補償標準相對偏低,增加了協調難度。

七是個別協調人員的綜合素質差。公路建設中,個別工程協調人員工作力度不大,政策知識貧乏,專業技術外行,社會協調能力較差,協調方式方法不靈活,工作思路不開闊,缺乏工作主動性、預見性和開拓精神,形成有名無實。

二、 產生影響施工環境的主要原因

公路建設不同於其它基礎設施建設,特點是戰線長,涉及面廣,建設周期短,影響施工環境的因素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乏配套的管理機制。由於工程建設的周期比較短,協調單位都是設定的臨時機構,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儘管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公路建設指揮部,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看起來是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協調工作均有工程所在地的縣市區公路部門承擔。這樣一來,給沿線一些村鎮、單位和民眾造成錯覺和誤解,認為修建公路就是當地公路局的事,與政府無關。從而不配合、不支持,導致工作被動,形式與效果不統一。

二是全局觀念差。由於受部門和個人利益的驅使,在征地拆遷、工程施工等方面,有些單位和少數民眾不能正確處理眼前及長遠、局部與全局、個人與集體、單位與國家的關係,片面的強調本單位、本部門和個人的利益。

三是法制教育不到位。沿線一些單位、村鎮受利益驅使,缺乏對公路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小農思想嚴重。借公路建設之機,變著法子獲取“救濟”,企圖“搶抓

機遇”“脫貧致富”,“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能撈一把是一把,不撈白不撈,撈了也白撈,反正張嘴三分利。

四是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對公路建設的重大意義和公路建設中的有關政策法規宣傳力度不大,沿線少數民眾支持和配合公路建設的自覺性不高。

五是配套資金落實困難。配套資金問題主要是指普通幹線公路的大修改建項目,高速公路建設中,一般不存在配套資金問題。今年***省道*大修改建工程,**縣政府要從縣財政上拿出300餘萬元配套資金,用於該路的征地拆遷補償。這個連縣、鄉工作人員的工資都不能及時兌現和足額發放的欠發達縣,幾百萬元雖不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解決起來卻非常困難。補償工作不到位,民眾工作就難做,致使個別單位和民眾藉機干擾和阻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