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階與柱的背後

作的低效與訟累。在大陸法系的大背景下,適應培養民事權利意識的市場經濟基本要求,我們完全應當加大引進當事人主義的精華,以消解職權主義的弊端,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這也是加強當事人訴訟中的義務觀念、成本意識,培養健康的訴訟觀念的重要舉措; 維護司法既判力的基本要求。“親和”是一種觀念上的要求,但就法官職業本身在訴訟中的一切活動仍要以權威性為原則,維護既判力則是維護司法權威的重要方面。在我們的訴訟制度中,既判力隨時都可能因多種途徑被推翻,這從制度本身破壞著司法權威。比如,筆者最近即發現部分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在一審判決做出後不按照正常程式提出抗訴,卻待判決生效後獨闢蹊徑的利用人民檢察院的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尋求抗訴的可能,部分檢察機關也樂此不疲,動用檢察權干預民事審判,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對民事司法活動既判力的破壞。我們有必要對所謂的“有錯必糾”原則做重新認識,“有錯必糾”是一種典型的職權主義的思路,不符合民事訴訟解救私權糾紛的初衷,也破壞了民事處分原則,更嚴重的講,與追求客觀真實相同,這甚至是一種形上學,並導致司法虛無的思路。在進一步的改革中避免濫用這一原則,對於防止既判力軟化,傷害司法公信具有重要意義; 本土資源的再造。在世界各國現、當代的司法制度發展於改革中,出現了很多與我們固有的司法本土資源或形式或精神暗合的嘗試,比如“圓桌審判”制度的出現,法官脫下法袍,走下高台,以相對平等的形式開展審判活動,這是否有與我們曾經倡導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可資比較借鑑之處;再比如促進和解的傾向,任何的和解總比訴訟的方式要節約成本,那么,我們曾經受到詬病的調解制度是否可以重新發揚光大,重新成為我們解決民事糾紛的慣常模式。畢竟,“和”是我們最容易接受的社會形態。 “親和力”的命題著眼於法治精神與本土資源的契合,著眼於司法權威在社會公眾中的構建,在大力宣揚“公平與效率”主題的同時,注重訴訟制度“親和力”的關注與追求,這是司法制度更加現代化、“人性化”的要求;我們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應當是中華民族最優秀、最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應當可以最大程度上有利於保護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這就要求它既要維護傳統意義上的權威與尊嚴, 又應當使當事人在法院建築高階與石柱的表征背後期望看得到法官真誠的笑臉,感受到法律散射的正義之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