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的二元進程

機關本身的改革則是內部機制的整合。司法機關的司法 不能得到合理運用和有效監督,那么司法公正就不能實現。而司法的~則比一切其它~更為可怕,因為它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屏障。在司法機構中法官應當處於獨立和核心地位。但目前司法行政化的現狀卻恰恰抹殺了這種獨立性與核心地位。 觀察我們法院的內部管理,首先表現出的就是法官之間的等級制度,當然無論是在西方法治已開發國家,還是在日本、台灣地區,法官仍有級別之分。我國也實行了法官等級制,從首席大法官、大法官至最基層的法官共分十二個等級。但這種級別的劃分不論從外部的一般民眾到法院系統內部法官自己來講都未得到認同,它既不反映法官的政治地位,也不與法官的待遇掛鈎。相反行政體系內部所使用的等級模式卻被法官系統完全植入,決定著一名法官地位高下與待遇優劣。例如省高級法院的院長屬副省級官員,副院長有廳局級和副廳局級的不同定級。各庭庭長屬處級、副庭長副處級。在法官之間建立等級制度便利了對於法院流動的控制和管理,然而這種控制和管理卻完全是行政化的,這與法官流動的濃重的個人化色彩是相違背的。作為與行政機關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法官管理方式,每個法官都是獨立的,不受任何人的領導,只是對自己對於法律條文的意義和準則的理解負責。法官之間不存在上下級的分別,院長也好,庭長也好,他們只行使一種純粹司法性的職能,他們是所謂“平等無產者是中的平等的一員”。法官之間的平等,不僅表現在對同一法院的內部,不同級別法院的法官之間也是平等的。雖然由於審級的原因,上級法院的法官可以改變下級法院的判決,但這只能理解為分工上的一種差異,並不意識著審理抗訴的法官地位高於一審法院的法官。導致司法行政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制度和社會性因素,像上文所述黨級機關的干涉和不合理的權力分配,更重要的從內部來說在於法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審判制度在職能上的混淆。法院作為司法機關,行使審判職能是其應然之意,作為一種組織機構,進行行政管理是必要的。法院都是由人組成,有財政核算和支出,還必然有其他辦公室的工作,因此總是會有法院內部的行政管理事務。如美國聯邦首席大法官,除了要負責最高法院案件的抗訴狀清單,主持最高法院的會議、討論案件,把握時間,以及當其屬於多數意見派之際,有權分配法院意見的撰寫這類與司法有關但顯然具有行政性的事務之外,他還要負責最高法院其它行政管理。但目前我國法院行政管理制度對審判制度的侵入、侵蝕卻造成了審判制度的變形。長期以來,在法院內部沒有行政職務的法官都習慣於認為自己是在法院院長、副院長、業務庭的庭長、副庭長的領導下工作,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上,無論是審判或非審判的事務,都習慣性地要向領導請示匯報,因此即使是獨任審判並無疑難或合議庭意見一致從作出初步判斷的案件,都會逐級上報庭長、分管副院長。審批有疑難或爭議經業務庭長、主管副院長的干預後仍沒有解決的案件,最後上報院長,進入審判委員會討論,甚至院長可以直接依據有關法律或在某些情況下依據具體行政管理的職權直接干預案件審理。 可見,樹立法官在司法機關中的獨立地位,排斥行政管理對其過分的干預,確立起法官的權威地位是司法機構內部改革的中心。將司法審判制度作為法院工作的中心,使法官在法院中不僅對審判工作有決定權,對行政管理也要有監督權,在人員設定上,要明確只有從事審判事務的人員才具有法官資格,法官要成為名符其實的法官。目前,我國法院正在醞釀法院內部人員序列改革,即將法院分為法官、司法警察,書記員和司法行政人員四個序列。只有法官序列的人員具有法官資格,其它三個序列的人員不應具有法官資格,也不能調入法官序列成為法官。在工資收入法官序列也應與其它三個序列形成差別。 確立法官在法院中的優越地位,需要制度設定上的保障,以對法官的要求是從律師中選拔出來的,被選拔的律師都人從業年限的要求。因此,能成為法官的人大多已四、五十歲,三十幾歲就能成為法官的已是極為少見,而二十幾歲就成為法官的幾乎沒有可能。這與我國現在倡導的法官年輕化形成鮮明反差。當然,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四、五十歲一批的老法官大多未受過系統的法官教育,現有的法學理論水平,大多不能跟上現在司法工作的要求,從中、青年中選拔出一批受過系統法學等教育的從事審判工作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以此認為法官的年輕化就是司法改革的措施之一,不能將應時之策作為長期方針來對待,實際上,法律作為社會公正的天平,如何操作這台天平需要極為廣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法律的理解包含了對社會、對人際關係、對人性的理解,而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法官要成為公平和正義的化身,因此與其說是制度確立了法官的優越地位,還不如說是法官自身的水平和素質確立了其優越地位。今年我國實行統一司法考試為嚴格選拔法官走出的第一步,以後應當逐漸從法官以外的法律職業者、法學研究者特別是從律師中選拔法官,要使法官成法律職業中最優秀的職業,成為社會中優秀的階層。法律認識的轉變與理念的提高是對法官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如果說律師是將法律作為職業來對待,那么法官就應把法律當作是一項事業,作為社會公正與公義標準的判定的執行者,法官不應僅僅將法律看出是一項遊戲規則。社會的天平總是搖擺不定的,需要法官去不斷地修正,在民法學中自義務本位至權利本位再到社會本位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修正過程。讓我們感到惋惜的是現在中國絕大多數法官僅將其職業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思想還遠未形成。相反由於在政治地位,生活待遇上的不高,使的很多法官還有自增和對法官職業悲歡失望的態度。一個對自身都缺乏信心的人又如何能確立起自己的優越地位? 法院管理的行政化直接損害法官的地位,而法院行使司法的行政化過程也間接地使法官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法院何以成為法院?有三個質特徵:第一法院行使職能的最顯著的特徵是必須有糾紛的存在,即許多事務不屬它的管轄範圍。第二法院對於糾紛的處理不應該採取主動的方式。立法機構可以積極地推動某些領域立法的發展,行政機構應當主動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