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的二元進程

完成立法行所賦予的使命,但是法院卻只能以消極主義的方式行事;第三是司法程式的公開性,這是司法制度自身的內在要求,司法者不應通過暗箱作業來確立司法的結果。回顧近年來轟轟烈烈,大張旗鼓的司法改革之路,為了改變司法機關在社會權力中的邊緣地位,改革的先行者們一直採取的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方式,竭盡所能以張顯法院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上山下鄉院內院外從生產到生活。扮演著一種全能型的角色。《人民法院報》近幾年的新聞報導就可見一斑。我們看到,在最近的十多年間,我國法院為積極司法的行為有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動因,即就是力求通過擴大管轄事務的範圍,以主動積極的活動方式,從而力爭自身地位的提高和利益的最大化。“為人民服務”、“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已成為法院工作的時髦口號,從裁判者到守夜人的角色的轉變使法院工作喪失了獨立性,也使法官的獨立地位日漸衰落,正確地給法院以在社會生活中的定位,是社會秩序的形成者還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是一個能讓人引發諸多思考的問題。 行文至此,我們深感中國司法改革工程的龐大與複雜,艱辛與困難,xx總理在上任之初曾說過:“不管前面是萬丈深淵還是 ,我將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顯出了一個改革者的改革決心和義無反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