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設施園藝建設巨觀管理的調查思考

我國設施園藝建設巨觀管理的調查思考 摘要 該文對我國設施農業的現狀作了概述,並在分析了當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我國設施農業的巨觀管理提出發展建議,包括管理準確定位;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合理規劃設施布局;設施標準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術諮詢網路;抓好科學研究和培訓幾個方面。 1、概 述 我國自1979年至1994年先後從荷蘭、日本、美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引進大型連棟溫室21.2hm2,但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能耗過大,運行費用高,管理不善,僅個別勉強維持生產,絕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敗。90年代中,由於我國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設施農業的發展又掀起了新的熱潮,以北京中以農場引進以色列大型塑膠溫室為標誌,又開始了新一輪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先進的大型連棟溫室,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一次引進的不僅是溫室的主體骨架,同時引進了成套設備和栽培技術。據有關資料,1995年至1997年已簽訂引進契約達80hm2,價值3億元,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突出地反應了國內對先進的設施栽培成套設備和技術的迫切需要。與此同時,國外溫室廠家亦蜂湧而來,他們採取壓低主體結構價格,提高內部設施價格的措施,試圖占領市場。 總之,當前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已面臨新的形勢,在設施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設施規格也在相應提高;在大力發展日光溫室生產的同時,也在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成套設施與栽培技術;設施園藝生產多樣化,不僅生產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產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巨觀管理上無序狀態的問題。各地在紛紛上馬,紛紛引進的同時,也不乏盲目性,缺乏總體規劃、規範化和標準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調查研究我國設施農業現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加強管理的意見和措施,以便為主管部門制訂規範化的管理辦法和巨觀管理的政策性檔案提供依據,從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巨觀決策,疏通信息渠道,規範管理職能,提高企業素質實行名牌戰略,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設施農業創造條件。 我國溫室中95%以上為日光溫室,普通加溫溫室和大型現代化溫室,因能源問題,運行效果不經濟而難以大面積發展。全自控現代化溫室自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開始逐步引進至今。估計將近100hm2。日光溫室中約有60%為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膠大棚中90%為簡易的竹木結構塑膠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區發展裝配式鍍鋅鋼管大棚,目前隨著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有些地區,特別是南方一些地區,原有單棟大棚也向連棟大棚發展。據全國農技推廣總站1996年底統計資料,我國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是:山東、河北、河南、遼寧、江蘇和新疆。而高效節能日光溫室面積最大的省份為:河北、山東、遼寧等省。 現代化大型溫室,主要是引進溫室,從1985年至今,我國大約引進了近100 hm2。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東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區。在1979~1994年期間,引進了21.2 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爾濱、大慶、廣州、深圳、烏魯木齊等地,由於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終不能維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敗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園藝場最早從日本引進的3 hm2現代化大型溫室,現已改作貿易市場。1995年北京中以農場率先引進以色列溫室1.2 hm2,開始了新的引進高潮。1996年引進面積最大的為上海,達l5 hm2,分別從荷蘭、以色列引進,分5處進行試驗,取得了一些重要經驗;深圳市1997年從法國引進6 hm2薄膜溫室,現已投入使用。還有很多省城如廣州、石家莊、鄭州、濟南、南京、北京、重慶和銀川等都有新引進溫室,或正在洽談引進事宜。這次引進的特點是:引進成套技術設備,除主體骨架外,包括環境調控設備、灌溉設備、全套栽培技術措施(從種子到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甚至授粉技術等),並有引進國派駐專家指導,即不單純引進硬體,也引進軟體。但大多是政府行為,也有部分是企業行為。 2、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及應採取的對策 2.1設施農業發展的數量和質量 目前設施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數量增長很快而質量水平較低。以設施栽培86萬hm2計,城鄉人均占有面積已達7.l7 m2,比80年代中期增長了19倍,所以發展方向應由擴大規模轉向提高質量。同時產業結構要轉型,單一生產蔬菜轉變成以生產蔬菜為主,輔以生產花卉、瓜和果。從單一生產大宗菜,轉變成生產大宗菜為主,輔以生產經濟效益高的特菜,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發展名、特、優、新、稀產品,出口創匯。其次是提高現有設施水平。現在設施質量普遍較低,日光溫室中絕大多數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類型,結構較簡單,以竹木、水泥桿為骨架,厚厚的土坯牆體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積僅40%~50%;作業空間小,不便於機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業;保溫、採光性能差,每年雨季過後,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維修結構;抗災能力差,易被大雪壓塌、大雨衝垮,如1997年12月一場大雪,江蘇、山東不少普通型日光溫室因承受不住雪壓而倒塌;灌溉技術,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 m2日光溫室灌水量達500 m3/年。並且在多年使用後溫室內病蟲害嚴重而不得不依靠經常性打藥來維持生產,這與發展綠色農業的趨勢很不協調。所以山東省率先提出了設施農業的二次創業,不僅要選育優良品種,而且要改進設施結構及栽培管理技術,在提高產品品質上下功夫。 對於塑膠大棚的發展,同樣存在結構和栽培技術兩方面有待提高的問題。 所有新建的設施,應該具備更高的質量水平,不應再停留在較原始的水平上,應能夠生產高品質產品,借鑑引進溫室的一些經驗,逐步向現代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2.2 能源清費和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冬春季節在蒙古高壓的控制和影響之下,我國的三北地區、青藏高原、雲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過50%,光照充足,是發展設施園藝生產的有利條件。但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季風發達,大陸性強,氣溫的年變化很大,冬季嚴寒,夏季酷熱,冬季氣溫比同緯度其它國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東北地區比同緯度其它國家氣溫偏低14~18℃,黃淮流域偏低10~14℃,長江以南地區偏低8℃,華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區以外,我國又是同緯度地區最熱的國家7月份平均氣溫東北

和內蒙北部比同緯度平均偏高4℃,華北平原偏高2.5℃,長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據計算我國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氣溫≤5℃負積溫要比世界同緯度地區高出1~4倍。這就意味著我國發展設施生產冬季加熱所需能耗比歐洲國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緯度其它國家炎熱,必然增加降溫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氣相對濕度大,濕熱同季使藉助於蒸發降溫機理的降溫效率下降,在封閉條件下進行濕簾降溫、噴霧降溫,其降溫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據我國各地氣候特點,發展設施生產必須要進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節能是中國設施園藝生產的重要課題。 2.3引進和國產化 1979~1994年引進的20 hm2大型現代化溫室,由於高能耗和經營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產出,至今幾乎全部停止運營。1995年以後又開始了第二次引進大型現代化溫室的熱潮,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從荷蘭、以色列引進了15 hm2微機全控制加溫溫室,進行蔬菜、花卉栽培。經過一年的運行,有盈利的也有虧損的,但為高能耗、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高科技設施園藝經營提供了經驗。 目前現代化溫室的引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投資大。以上海1996年引進的15 hm2溫室來看,引進費用加配套設施設備費用,平均500~900元/ m2,投資太大,每年的折舊費、維修費太高,在短期內難以收回投資,這是影響溫室引進的一大因素。 2)運行成本高。從上海5個基地在1996~1997年度運行成本看,平均每1/15 hm2(畝)為3.48萬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從上海各引進溫室使用效果來看,冬季加溫使用燃煤最經濟,比用電或燃油熱風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蘭溫室中要保證果菜的生長溫度,每天每公頃,仍需燃煤3t(每畝0.2t)。在濟南,每1/15 hm2 (畝)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則為每天每1/15 hm2 (畝)0.8t。有些引進溫室(也包括部分國內設計的溫室)的通風設計沒有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在高溫高濕同季的情況下,降溫依靠濕簾風機系統,不但降溫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當可觀,甚至不比冬季加熱能耗費用少。能源消耗費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後的經營成本持續偏高,最終可能變成虧本經營,成為溫室引進的又一大障礙。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問題。既然是引進的現代化大型溫室,是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其產品定位必須有高起點。高投入,必須有高產出,才能充分顯示現代化、資金技術密集的優勢,達到高效集約栽培目的。上海的東海荷蘭溫室,種植的彩色甜椒,市場定位於大賓館和大飯店,價格可達24元/kg,其他產品市場定位也大都在賓館飯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證優良的品質和周年供應,價格優勢明顯,所以其經營效果,已經突破了以前引進溫室不計折舊,勉強保本的經營狀況,在合理扣除折舊和經營成本後,仍略有盈餘,並且會越來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進一棟荷蘭溫室,一直種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運行費用,從1995年開始,改成一半種菜,一半種花,當年收入與運行費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櫻桃番茄),3/4為切花和盆花,當年收入高於運行費用。所以功能定位不準確是許多引進溫室經營不善的一大原因。結合旅遊觀光,生產優質花卉、蔬菜、瓜果和種苗,如上海的東海農場,江蘇鎮江21世紀樂園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4)規模小經營單一。目前各引進單位引進的溫室面積一般為1~3 hm2,絕大多數為1~2 hm2,規模都不大,並且往往還種植多種作物,因此無論從面積還是從作物種類都形不成規模,這與國外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如荷蘭,一個農戶就有二、三公頃以上的溫室,只種植一種作物,專業化程度很高,不僅有利於種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證履行市場契約,它的規模效益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我們目前的引進方式不能形成規模效益,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技術人才資源的浪費,3 hm2種植三種作物所需的技術指導同樣能指導15 hm2種植同種作物的生產。 5)引進不配套。只引進溫室設備而不引進內部管理機制,難以實現真正的現代化設施生產。現代化的設備加上現代化的觀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證高產出、高效益,達到引進溫室的示範目的。 隨著引進溫室的不斷增加,國產化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代化大型溫室的骨架和覆蓋材料國產化,已經基本不成問題,但其內部的配套設施、計算機管理系統等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觀念,仍需認真學習。對於國產化,業內人士也有兩種看法,一種要求加速國產化進程,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另一種態度則認為,先當學生,虛心學習,先吃透外來的東西,逐步縮小國產與引進之間的差距,不可操之過急。我們認為有關國產化的問題,硬體在短期內容易實現,軟體特別是微機管理、生物技術(品種、授粉技術、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國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大,是今後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主體結構的國產化過程中已經做了不少簡化改進設計,即使如此,也因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於外商報價;沒有溫室專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夠,不能滿足設施建設的要求,影響設施生產的效果;內部配套設備的國產化還有一定問題,產品不齊全,不配套,性能達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設施根本沒有,不能滿足現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須先搞清楚引進溫室的質量、性能和種植要求,再加以改進,逐步實現國產化。 2.4建廠生產問題 以上海、江蘇為例,僅上海周圍,經營溫室骨架約有5~6個廠家,有些地方還在盲目建廠,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必須要建立質量檢測和評估體系,實行名牌戰略,有序建設,有序競爭。 2.5關於大型現代化溫室的發展問題 近年來,出現發展大型溫室的熱潮,首先是因為資金有了一些積累,包括一些大企業也投資設施農業將其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另一方面,原有的設施技術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環境調節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範農場引進全套設備技術後,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門、大企業於是將視點轉向設施生產。我們認為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可以適度發展:(1)資金實力允許(當地政府有補貼,或有企業參與。);(2)有良好的市場,包括消費者觀念,優質、優價;(3)有雄厚的科技實力,包括經營管理技術、生產技術和勞動者素質;(4)形成規模,不搞分散建設,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