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

4.2.2教育目的功利性太強 

義務教育擔負著提高民族素質和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雙重任務。由於我國特殊的戶籍制度及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 後者又被大大強化。考上大學, 跳出農門, 是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 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這一功能在農村特有的環境下顯得蒼白無力。農村教學質量差, 能進大學深造的寥寥無幾, 大多數學生升學無望返回農村, 他們接受的基礎教育與農村發展所需的各種專業知識相關程度不高。所以, 在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寫算技能後,只要成績不特別突出, 家長便會讓孩子輟學外出打工。這些未成年人雖然掙錢不多, 但生活較自由, 這種生活對貧困的在校生和一些不願刻苦學習的學生極具誘惑力, 這是學生輟學的又一重要誘因。

4.2.3教學質量差 

儘管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取得重大進展, 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 教學質量不高。

a) 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無法與城市相提並論, “黑板+粉筆”仍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 實驗儀器、圖書等嚴重缺乏;

b) 農村教師大多是大專、中專畢業生, 還有一些未受過師範教育的、具有國中或高中學歷的代課教師, 整體素質較低, 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農村教師的待遇低, 工資拖欠現象比較嚴重, 這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導致部分教師教學不專心, 責任心不強;

c)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態度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由於教學質量差, 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認為自己上學沒有前途, 產生輟學念頭。部分學生成績差, 在校受老師和同學的歧視, 在家得不到家長在學習上的幫助, 失去學習的信心。

4.3社會環境因素

4.3.1農民認識不夠

農村生產力落後, 很多農民仍然認為知識無用。農民追求教育的動機, 來源於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在我國, 傳統的小農經濟仍是農村經濟的主體, 生產機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還普遍較低, 農民缺乏對教育需求的動力。

4.3.2 教育的社會作用在農村難以體現 

農村人口具有很強的同質性, 教育改變生活的示範和刺激效應難以呈現。農村與外界溝通少, 相對封閉, 農民對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城鎮居民優越的生活情況知之甚少, 即便有一些了解, 也會認為城鄉根本就是兩個世界, 沒有可比性。因此, 他們比較的對象仍是農民, 因為大家文化水平相似, 生活條件和境遇相當。在農村, 勤勞致富改變境遇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知識改變命運的功能很難凸顯, 而在城市的文化氛圍中, 家長時刻感受著教育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響, 意識到向上流動的最主要途徑就是受教育, 因而貧困的家庭也會讓子女接受儘可能高水平的教育。

4.4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查閱相關典籍,整理出一下相關對策:

4.4.1建立健全農村教育投資體系[2]

一個健全高效的農村教育投資體系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健全高效的農村教育投資體系可以促成投資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三方的協調統一, 並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選擇相應的投資、管理及發展模式, 最終實現農村教育系統的良性發展。而我國現行的農村教育投資系統的費用分擔機制不盡合理, 投資主體的投資額與其所獲得的收益不對稱, 地方政府承擔了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很大一部分費用;同時, 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也促成各投資主體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因此, 建立合理的農村教育投資系統勢在必行。

4.4.2對當前農村義務教育進行必要的改革[3]

結合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實際, 建議進行以下改革:

a.改革課程設定。在保證執行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 以學生髮展及農村教育主動適應並服務於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目標, 開設各種必要、積極向上、並對學生未來發展有益的課程, 使農村學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發展。同時, 充分開發利用本地教育資源, 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業能力。這樣, 既能為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又能為經濟建設服務。

b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移,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 各科增強活動課程, 打破學生被動接受、學生苦學、教師苦教的做法, 以增強教育的吸引力,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4.4.3 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4]

提高教師待遇, 使農村教師工資高於或至少不低於城市同級同類學校教師的水平。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降低優秀教師的流失率, 從整體上提高農村教師素質; 減輕農村教師的生活壓力, 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提高教育質量。同時, 還可實現教育改變生活的示範和刺激效應。在農村貧瘠的文化背景下, 教師是知識的化身, 如果他們生活艱苦, 讀書無用的觀念勢必會在農村得以強化。所以, 提高農村教師待遇, 可實現教育改變生活的刺激和示範效應, 增強農民追求教育的內在驅動力。

眾所周知,農村教育滯後於農村發展,儘管農村教育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但伴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政府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和引導,農村社會的開放與農民觀念的更新,相信教育會進一步引起高度關注。可以預料,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教育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5.致謝

本次關於“關於南澳農村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團委以及化學與環境學院的大力支持,在調研過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對所有支持和協助此次調研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