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調研報告

二、徽縣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開展情況和難點分析

徽縣財政支出績效監督評價工作從XX年年開始起步,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存在著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為進一步推進徽縣財政支出績效監督評價工作,有必要對財政支出績效監督評價工作實踐進行再思考。

(一)徽縣績效監督工作開展情況。

徽縣財政支出績效監督評價工作起步於XX年年。根據甘肅省財政監督條例和隴南市財政支出跟蹤問效暫行辦法,結合徽縣財政工作實際,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印發徽縣財政支出跟蹤問效實施辦法的通知》(徽政發[XX年]37號),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內容和方法、績效評價指標和標準、績效評價的組織方式與實施範圍、績效評價程式以及評價結果的套用作出了規定,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創造了外部環境。財政局制定下發《徽縣財政支出跟蹤問效評價指標體系》,設立業務指標和財務指標來2個一級指標,分設12個二級指標,具體細化為26個共性指標和4各個性指標,並製作了《徽縣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自評報告》和《徽縣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報告》範本,明確了財政局內部績效評價工作的職責,建立起了內部協調機制,以利於績效評價工作上的配合。

根據《徽縣財政支出跟蹤問效實施辦法》的精神,按照“先易後難,由點及面、穩步推進”的原則,XX年年和2010年選擇了財政專項支出在五十萬元以上的5個項目布置開展績效監督檢查,涉及的項目包括整存推進扶貧項目、城區三期拆遷改造、東西河道治理、工業集中區建設、金徽大道建設等項目。對項目涉及單位縣建設局、拆遷辦、經委、國土局、水電局、城關鎮、水陽鄉、銀杏鄉等部門XX年年度和2010年1月至6月份期間,有關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和財政績效進行了延伸檢查。在組織開展績效評價工作中,發現項目會計給檢查組送審的會計資料,僅僅反映項目財務機構直接經辦的資金收支狀況,而涉及同一項目的資金卻分散到相關部門和鄉鎮辦理收支事項,與項目專門會計沒有充分銜接,項目會計核算反映不出本項目投資運作的全貌,會計部門很難發揮參與項目資金全程管理和財務計畫控制建議職能。項目建設資金財務進度考評和財政績效評價基礎資料不全面。檢查組未查閱到項目工程投資概預算等財務基礎資料,無法考評財政投資到位進度,也無法全面評價完成項目投資部分的財政績效,更無法準確估算項目投資的資金缺口,為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及時、切合實際的籌資建議存在一定難度。為此,檢查組建議項目實施單位,在編制和修訂項目建設規劃時,編制和及時修訂詳細的投資預算和籌資方案,便於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監管和考評,也便於財政部門及時籌集建設資金,保障項目建設順利進行。產生的績效評價報告反映問題的層次和深度還不夠深入,績效監督評價的結果還沒有與預算安排掛鈎,難以為政府監督和考核公共管理部門績效提供依據。

(二)開展績效監督評價的難點分析

早在XX 年4月財政部就下發了《中央級教科文部門項目績效考評管理試行辦法》,此後又下發了一系列制度辦法,開始探索建立財政支出的績效考評制度。從這幾年實踐情況看,績效監督工作的效果還不理想,主要是由於當前績效監督環境基礎還很不完善,存在現代財政觀念、績效監督法規制度和財政績效監督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實施績效監督評價還存在較多的難點。

1、績效監督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全面系統規範財政監督活動的法律法規,相關的一些規定散見於《預算法》、《會計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之中,缺乏整體性、系統性。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法律規範更是明顯空白。有關財政支出績效監督主體、組織實施、工作程式、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效果的責任追究、跟蹤問效等方面均沒有相應法律規定,沒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統化的監督工作機制,使整個績效監督工作缺乏法律約束與制度保障。當前一些關於績效監督工作的思考,在各地財政監督機構中進行,也出台了部分框架性、原則性的規範檔案,但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將績效監督列入當前實質性的工作部署中。

2、績效監督評價的氛圍還未形成。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資金的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在財政資金的監督審計和考核方面,有關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基本理論認識不清晰並缺少基本共識,一些官員和民眾仍缺乏一種公共性、效率化的現代財政觀念。部分部門和單位對績效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沒有形成績效評價的理念。長期以來,在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