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工作的調研報告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是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現已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工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是時代賦予統戰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新課題。為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進一步發揮他們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今年8月,我帶領縣政府經研室有關人員,採取個別走訪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縣具有代表性的300餘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進行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一)我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主要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邵東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因勢利導,以發展民營經濟為突破口,先後確立了“興商建縣”、“以工轉商、工商聯動”、“興工強縣”、“興工旺商”等戰略,我縣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今年上半年,全縣非公有制企業完成產值55.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30.2%。6月份,其綜合效益指數比1月份提高了44個百分點。主要成效表現在:

一是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全縣形成了年產值過億元的支柱產業11個,打火機、小五金、機械配件、鋁製品、中藥材等5個傳統產業年產值均超過10億元,注塑打火機年銷售量50多億隻,居全國之最;小五金加工企業達1500家,年納稅3000餘萬元,扳手系列產品占全國三分之一;皮具、服裝、鞋類、注塑等10個新興產業正在向優勢產業轉變,年產值均已過億元,皮具加工企業1300多家,銷售總量居全國第二;牛仔服加工廠900多家,年產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上半年,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稅收達1.83億元,占全縣稅收總額的70%以上,主體地位日益突出。

二是外向度逐步增強。我縣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敢為人先”的邵東人通過各專業市場把全國各地的產品轉銷到俄羅斯、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邵東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地。打火機、小五金、皮具自營出口企業分別達26家、11家、3家,海關在我縣設立了12個免稅監管庫,今年1-8月,加工貿易出口總額3600多萬美元,同比增加1040萬美元,居全省第二。

三是園區結構逐步形成。全縣已形成形成了以縣城工業園為龍頭、六個鄉鎮工業基地為主體的“一園六基地”工業布局。園區和基地內集聚了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100多個,占全縣規模企業的80%。其中投資在1億元以上的有廉橋造紙、明珠集團,投資5000萬—1億元的有偉特家具、東海五金、金丹集團等。

四是品牌質量不斷提高。全縣註冊商標總數達875件,現有創新型產品67項,擁有自主專利技術企業12家,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分別是精華農產品有限公司和金土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擁有曾氏鋁業、偉特家具、邵東齒輪等9個省名牌產品(全市42個),東海五金的“海王”、星月顏料的“星月”等8個省著名商標(全市22個),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均居全市首位。

五是民營領域不斷拓寬。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提高、實力的增強,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的領域不斷拓寬,除少數國家明令禁止進入的產業和行業外,非公有制經濟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各條戰線上大顯身手。我縣民營資本參與的產業主要有房地產、建材、醫藥、機械、化工、石油、交通運輸等。近幾年,民營資本更是向教育、衛生、郵電、通訊、交通等基礎產業和公益性事業進軍,非公有制經濟在我縣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我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基本特點

截止2010年底,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達30多萬人,其中個體工商戶為60200戶,投資人113206人,註冊資金12.4億元;私營企業達3000餘家,投資人2730人,註冊資本17億元;行業性中介組織、公證性中介組織以及服務性中介組織114個,從業人員1968人。

隨著其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個人財富的積累和思想素質的成熟提高,較之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當前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思想傾向、道德取向、價值觀念有了新的明顯的變化,其基本特點是:

一是成員構成的多樣性。主要以農民、城鎮居民和下崗失業人員為主,其中以農民居多,約占50%以上。近年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且向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從年齡階段劃分,30—50歲的約占60%,50歲以上的約占30%,30歲以下的約占10%;從文化結構上講,大專以上學歷的約占20%,高中(含中專)的約占60%,國中以下的約占20%。

二是思想觀念的開放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為思想觀念普遍較新,敢闖、敢冒、敢試,更加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動態和各項政策信息的變化,自覺地把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結合起來,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意識,環保意識、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誠信度等均有較大提高,不再象企業發展初期那樣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普遍認為只有認真遵守市場經濟規律,才能真正將企業做大做強。

三是經營管理的先進性。表現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正在擺脫家族型、經驗型、粗放型的落後管理模式,逐步向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轉變。如: 在縣打火機行業協會組織下,全行業建立起質量監管委員會,統一質量價格標準,集中申報了一批商標和條形碼,促進行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10家骨幹企業整合資源,組建了一個打火機集團公司,並投資500萬元建立研發中心,主攻中高檔市場,產品從原來4個系列20多個品種增加到6個系列50多個品種,大大提高了國際市場競爭力。五金行業引進了全自動熱處理生產線和大型先進數控摩擦壓力機,開展熱處理和加熱裝置的技術改造,節約了能源,也提升了產品質量。

四是政治參與的迫切性。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參政意識逐步增強。調查中發現,95%以上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希望得到組織關心,提高自己的政治社會地位,贏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希望進入人大、政協、工商聯等組織的約占82%以上,有加入共產黨願望的約占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