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陽光和諧拆遷調研報告

(三)實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統一了全市拆遷安置政策管理。過去,由於多種原因,在同一城市的不同縣、區,甚至同一縣、區的不同區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拆遷安置政策上的差異。有的為推進拆遷工作,對既定政策的執行實行“前緊後松”,特別是對後期剩餘的少數住戶,常採取提高補償標準或應諾一些過高條件的處置辦法,引發民眾攀比,形成惡性循環,人為增加了拆遷安置工作難度。對此,我市對全市拆遷安置政策實行統一管理。明確規定,對國有土地房屋拆遷,按照合法有效的建築面積實行“拆一安一”。本著改善民眾居住條件精神,對住宅類安置房的套型面積與拆房面積不一致的,安置時在使用面積“增加5平方米”至“減少3平方米”的範圍內予以增減。對拆遷戶人均面積低於我市最低拆遷安置保障標準的予以補齊。採取異地產權調換的,根據安置點的距離遠近,給予10—40%的安置面積補償;對徵用集體土地的房屋拆遷,認定人均6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為有效面積,按征地轉戶在冊人口每人30平方米建築面積進行置換安置,並允許每人再優惠增購15平方米,避免了因拆遷政策不一帶來的拆遷工作難度。

(四)實行“集中實物安置”,保護了廣大拆遷民眾的現實利益。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是拆遷安置的兩種通用方式。對於拆遷主體來說,由於前者相對後者操作起來簡便易行,且安置可變成本少,成為拆遷主體的首要選擇。而對拆遷民眾來說,以拆除已有房屋為代價,一次性獲得了一大筆現金。有的不善理財的“暴發戶”便出現過度消費行為,有的甚至淪為“無房戶”,成為社會的潛在不穩定因素。加之現行房地產價格的變動因素,民眾用取得的貨幣補償款,很難在市場上購買到合適住房。對此,我市從維護民眾的現實利益出發,實行產權調換的集中實物安置。其中,對城市危舊房改造項目拆遷,按照商業開發住房建設標準,實行就近集中安置。對社會公益及征地項目拆遷,實行異地集中安置,有效解決了拆遷民眾的住房需求,破解了高房價給拆遷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維護了民眾利益,緩解了拆遷矛盾,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五)實行“三榜公示、兩級審核”,強化了公開操作和民主監督。過去,暗箱操作、弄虛作假、人情補償問題屢見不鮮,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是導致拆遷難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對此,我市探索建

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榜公示、兩級審核”制度,分別在社居(村)、街道(鄉鎮)和市區“三榜公示”被拆遷人的住房和人口情況,受理民眾舉報。市和區政府分別組建了由建設、規劃、國土、房產、公安、財政、監察、審計和財政等9個部門參加的市、區兩級“房屋拆遷證照確認小組”,制定了《市大建設房屋拆遷安置補償認定程式實施意見》,按照“公示一批、確認一批、結算一批”的原則,對上報的“三榜公示”程式和拆遷安置戶資料進行聯合覆核確認。市級在區級聯合覆核確認基礎上,實行終審確認,並以確認結果作為市與區政府結算拆遷安置經費的依據。至去年底,全市通過該項制度累計確認安置面積334萬平方米、安置戶數19652戶,同時取消不符合安置面積126萬平方米、不符合安置戶數4046戶,核減率分別為27.49%和17.07%,維護了社會公平,降低了拆遷安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