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陽光和諧拆遷調研報告

(六)實行“民眾的事情民眾辦”,踐行了黨的民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建設拆遷特別是舊城改造項目拆遷,代表和體現的是民眾意願。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應是拆遷安置工作的一項根本宗旨。對此,我市充分發揮區政府的民眾工作優勢和戰鬥堡壘作用,通過公開拆遷安置批准檔案、宣講拆遷安置政策,建立拆遷戶親情檔案,幫助聯繫搬家公司、出租房以及為身患重病、殘疾人家庭搬遷等多種方式,把服務、溫馨和誠意融入拆遷全過程。與此同時,將“要不要拆”、“怎樣拆”等重大事項交由民眾作主。有的就拆遷安置細則召開聽證會或居民代表大會,傾聽並吸收民眾的合理意見與訴求。有的以村民選舉方式,成立拆遷改造項目村民自治小組,主動收集民眾意見、宣傳拆遷政策、做好民眾工作,真正做到“拆不拆”由民眾說了算;具體拆遷時,有的民眾老黨員自發組織一些老同事、老朋友,積極宣講拆遷安置政策,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安置點建設時,有的就小區選址、規劃設計、安置方案等有關事項在民眾中進行廣泛聽證,達成共識,保障了拆遷安置工作的順利推進。

(七)實行“拆遷安置民生工程”,發展了廣大拆遷民眾的根本利益。拆遷安置不僅是一項建設工作,同時也是一項社會工作和民生工作。對此,我市堅持把危舊房、區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建設以及經濟建設項目拆遷,作為改善百姓生活條件、實施扶危濟困、促進科學發展的一項民生工程來抓,努力讓拆遷民眾共享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成果。為此,我市要求各區政府要選擇交通便捷、周邊配套完善區域,按照花園式標準,精心設計、建設拆遷安置小區;將高層、小高層的公攤比例分別控制在17%和15%以內,多餘公攤面積由區政府承擔;在小區規劃、建設時,按安置面積的5%配套建設商業用房,交由所在街道或社居委經營,收入彌補拆遷民眾的物業費、二次供水費和電梯費等項開支;免收安置房產權調換費、辦證登記費、印花稅、工本費以及上市交易土地收益金,減免房屋維修基金,讓拆遷民眾成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早期受惠群體。

(八)實行“社會統籌保障”,維護了廣大拆遷民眾的長期利益。拆遷後的工作安置和生活保障關係民眾切身利益,我市十分重視拆遷民眾的生產生活保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相應政策,堅持做到四個“一律”,用制度保障了拆遷民眾的生產生活。

一是建立“農轉非”制度。將符合條件的拆遷民眾一律納入城鎮非農人口管理體系;

二是建立養老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拆遷民眾一律納入全市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拆遷民眾自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次月起,可按月領取最低基本生活保障金,並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調整而調整;

三是建立醫療保障制度。將拆遷民眾一律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醫療;四是建立再就業保障制度。對符合條件的拆遷民眾,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按每人1.2萬元標準發放撫養費;16周歲以上(含16周歲)的,按每人1.2萬元標準發放自謀職業補助費,同時一律納入城鎮就業服務體系,實行優先就業。

二、我市推進陽光和諧拆遷工作的主要經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