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稅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報告

三、新農村建設中的難點和稅收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一)當前我縣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差。農村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才缺乏。農村的文化、娛樂、體育、衛生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農民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導致部分農村的社會風氣和農村社會治安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

2、農民增收還存在著較多困難。我縣規模農業、現代農業項目仍然缺乏,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少;農業龍頭企業示範帶動效應仍不夠明顯;農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和氣候條件影響較大,農業效益存在不穩定因素;農村勞動力已經由單純的數量過剩轉向了結構性的人才短缺,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但流向農村的人才有限,農村經濟發展缺少人才推動和支撐;對農業農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農民貸款難。此外,改革開放以後,為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義大量徵用農民土地,取得的收益主要用於城市建設,農民從土地的出讓、轉讓中收益很少,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距。

3、區域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農民仍是弱勢群體;另一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差異等因素,農村間地區差距較大,目前我縣城區及76省道二側的鄉鎮、村莊經濟實力較強,雞山、洋嶼等海島鄉及沙門、乾江等交通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較薄弱。

4、農民負擔依然嚴重。雖然取消農業稅,減免了農業生產環節的大部分稅收,但現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模式具有易轉稼的特點,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消費品及享受服務過程中均間接承擔著大量流轉稅。

(二)稅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政策缺陷。

現行優惠政策可以說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存在涉及面過窄,力度欠強等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稅收優惠面過於狹窄,影響政策效果。例如農產品初加工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多,深加工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少。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品在深加工環節,幾乎沒有什麼稅收優惠。農產品的轉化增值,主要是體現在其深加工環節,只有通過套用相關科學技術進行深加工後,才會“身價百倍”,提高競爭力。此外,農產品生產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多,銷售環節稅收優惠相對較少;涉農科技支持方面稅收優惠相對較多,資金支持方面稅收優惠相對較少;從優惠的稅種來看,相對集中在所得稅,由於流轉稅相對於所得稅來說具有易轉稼的特點,因此減免所得稅不如減免流轉稅政策效果明顯。

2、稅收優惠政策存在城鄉差異,有失稅收公平。比如勞動就業服務企業減免稅政策、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軍隊退役幹部就業稅收政策只局限於城市失業或就業人員,農村人員不能享受,在稅收政策上沒有體現出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農民與工人之間的平等。

3、政策之間不配套、政策效果減弱。例如: 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調高到月銷售額5000元,本意是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但在實際工作中,效果不明顯,因為一方面,對於經營額達到起征點納稅人,原本可以定二到三千,現在必須定5000以上,相當於變相調高了定額,5000元的營業額在扣除成本費用後本就所剩無幾,增加定額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另一方面,對未達起征點的納稅人來說,少征的增值稅變成了利潤,仍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要真正使稅負從輕,就應使優惠稅收政策相互協調,在進一步適當調高起征點的基礎上,配合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徵額,讓稅收優惠真正落到實處。

4、間接扶持多,直接優惠少,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沒有很好地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原則。比如國家對農業生產資料,如飼料、農膜、農機具、化肥、農藥、種子、種苗等等,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都實行減免退稅政策。這種優惠是一種間接的隱性的支農政策,農民並沒有在感覺上直接收益。加之一些享受著減免稅收優惠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為自身利益,擅自提高生產資料價格,把已被減免的稅收暗地裡又轉嫁到農民頭上,從農民手中賺取超值利潤。政策的初衷是為了照顧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但是實際上真正獲利的是生產廠家或經銷商,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

5、稅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政策缺陷。如對循環農業發展、農民工就業、特定的農村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缺乏稅收鼓勵政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配套的政策扶持,不利於各種經濟成分進入農業、農村領域,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經濟主體管理和服務措施不夠完善,到XX年底,我縣已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近二百家,但是對上述組織的具體稅收管理和服務措施還不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