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暑假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批富餘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走入城市,成為打工一族,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為了了解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近日,劍閣調查隊在漢陽鎮中心村和武連鎮計畫村對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留守兒童超五成,父母雙雙外出占絕大多數

據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統計,XX年春季,全縣27284名國小、國中生中,留守兒童占56.6%。調查的漢陽鎮中心村、武連鎮計畫村有國小、國中生138名,留守兒童達到80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63人,占留守兒童的78.8%。

二、留守兒童以隔代照顧為主,暑期普遍繼續留守

留守兒童以爺爺、婆婆照顧為主,他們與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鄉過春節或者春節期間到父母身邊與其相聚,由於夏季高溫,留守兒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務工的城市相聚。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留守期間全部與爺爺、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爺爺、婆婆照看。

三、留守兒童生活單調,暑期以玩耍為主

由於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加之爺爺、婆婆的“過分”疼愛,暑假期間很少安排他們做家務,更不會安排他們做農活,特別是國小階段,留守兒童幾乎不做家務和農活,玩耍和作業幾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暑假期間,除了完成作業之外,全部以玩耍、看電視為主。雖然有年齡稍大一點的7名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務,但是,與同村其他小夥伴玩耍或在家看電視幾乎是他們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雖然所在鄉鎮也有暑假興趣班,但出於經濟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種原因的考慮,農村留守兒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兒童全部沒有參加過學校、社會公益組織、政府相關機構等組織的學習輔導、文體活動。武連鎮計畫村羅如均表示,雖然鎮上有適合自己孫子的培訓班、興趣班,但是,一個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訓費還是有點貴,同時,如果到鎮上參加培訓或興趣活動,每天都要接送,有點費時費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監護乏力,留守兒童需要特別的關愛

擔負隔代監護職責的爺爺、婆婆,受身體和文化知識的限制,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是代溝明顯,爺爺、婆婆無言以對。孩子自我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隔輩之間觀念的不同,溝通的難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沒有開展留守兒童的專門心理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的個性越來越偏激。漢陽鎮中心村一留守兒童對他婆婆說:“你們的社會我們過不了,我們的社會你們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爺爺、婆婆束手無策。漢陽鎮中心村一沒有的文化爺爺說: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是爺爺、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平時住校還好,做不起的作業孩子可以問老師或其他同學,放假了,爺爺、婆婆輔導不了作業,只好找鄰居幫忙。三是不敢閃失, 爺爺、婆婆心力交瘁。在走訪過程中,常常聽到爺爺、婆婆說的最多的是“簡直不敢讓孩子脫離視線”、“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無所謂”、“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們咋個給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兒童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關愛的特殊弱勢群體。相對寒假,暑期時間更長,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機率更小,因此暑期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動員學校及團委、婦聯等民眾團體、社會公益組織共同發力,以村(社區)為單位,適度集中建立留守兒童暑假生活營,從志願者、學校老師中挑選專業人力量,圍繞留守兒童的思想、情感、學習、生活,免費開展專門的學習輔導、心理引導、體育鍛鍊、勞動體驗、安全教育等健體益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全方位關心、關愛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