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的調研報告3篇

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是在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中xx的偉大創造。XX年9月,xx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渝府發[XX]113號),庚即在九龍坡、南岸、江北、永川、南川5個區開展試點。XX年擴大試點範圍後,將在主城區全面推開,XX年試點區縣達80%以上,XX年在全市建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根據黨的xx大“病有所醫”和國家“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目標要求,建立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必須未雨綢繆,抓早抓主動。

一、xx區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現狀

(一)城鎮職工醫保:在完善中成熟

1、基本情況。xx區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於XX年4月啟動。現有927戶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54896人參保。其中,國家機關6253人,事業單位15716人,企業31915人,靈活就業1012人。XX年共籌資7022萬元,截止XX年11月底,門診就診114510人次,住院就診4774人次,共支出醫療費4286萬元。據了解,XX年1月1日起,我區將納入xx市主城9區市級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

2、完善成熟。針對城鎮職工醫保運行初期問題多、參保人員意見大狀況,區政府採取了若干切實可行措施予以完善。一是增加醫療服務網點。將XX年只有定點醫院40家擴展到46家(其中市級醫院15家)、8家社區服務站、35家藥店,且刷卡購藥、看病,方便了參保人員。二是調低個人自付比例。目前,我區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員報銷住院費達80-90%,門診費1000多元;企業人員報銷住院費70-80%,均比主城區市級統籌多報銷15-20%左右。三是加強定點醫療服務機構監管。採取細化醫療服務協定、改變醫療結算辦法、網上時時監控、公示醫院醫保費用發生情況、強化定點醫療機構負責人和經辦人培訓、不定期對定點醫療機構運行情況檢查、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等措施,創造出了定點醫療機構管理較為規範、醫保基金運行安全的局面。四是完善參保政策。XX年11月,區政府發出了《關於原區屬國有改制企業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施意見》(xx府發[XX]109號),解決了1200多名原區屬國有改制企業退休人員的醫保問題,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

3、待解問題。XX年我區職工醫保將納入市級統籌,需要向市級醫保機構反映解決以下問題。一是企業職工報銷比例較低,個人負擔偏高問題。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定點醫療服務機構、尤其是定點藥店的監管。三是要理順勞動部門內部醫保辦、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工傷與生育保險中心關係。

(二)“新農合”:創特色三方滿意

1、運行狀況。xx區作為xx首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區縣,自XX年11月啟動以來,按照“惠民、便民、放心”的要求紮實工作,XX年,參合農民達到41.4萬人,占全區50.1萬農業人口的82.6%。XX年參合44萬人,參合率達到了87%。XX年籌集“新農合”基金1983.8萬元,至11月底,參合農民門診就診83233人次,住院就診16150人次,支出“新農合”基金1536萬元。幾年來,“新農合”在農民“小病能治、大病有救”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收到了民眾得實惠、醫院得發展、政府得信譽三方滿意的效果。國家衛生部已把xx納入“未來衛生體系聯合研究”國際課題項目單位,並在亞洲地區推廣xx經驗。

2、主要特點。一是強化管理,農民放心。通過建立健全“新農合”監督委員會、年度審計、“四公開”和“一公示”等制度,管好用好了農民的保命錢,農民參合放心。通過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監管,改善農村衛生院醫療環境和條件,規範行為,農民看病放心。二是多措並舉,凸顯便民。將區外定點醫療機構由原有7家擴大到所有市級公立醫院,每個鎮街、村均設立定點醫療機構;建立“新農合”計算機管理系統,實行轉院網路審批制度;推行參合農民醫藥報銷鎮街“全程代理制”,鎮街衛生院設定專門報銷視窗,有效地解決了參合農民就醫難、報銷難問題。三是政策最佳化,惠及農民。農民外出務工符合規定的住院費予以報銷,8個慢性病在統籌資金中報銷,對住院分娩定額補貼,區內住院費起付線由500元降為100元,住院報銷比例提高5-25個百分點,擴大用藥目錄,門診實行零門檻,參合農民到任何醫療機構和藥店就診購藥的費用均可在家庭帳戶中報銷,推行單病種醫療費最高限價制,實行大病二次補助制度。通過政策最佳化,做到用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確保了農民實惠最大化。四是連結救助,擴大保障。通過制度銜接、醫院共用、信息共享、監管統一等措施,“新農合”與民政部門的農村醫療救助實現了無縫連結。這是xx“新農合”的最大亮點,“xx模式”已經叫響全國推向全國。通過民政渠道按個人繳費的10元標準給予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和重點優撫對象全額資助;給上述對象中患慢病和特殊病及8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300元日常醫療救助金;對上述對象實行住院支付零門檻,費用在1000元以內,按“新農合”規定報銷後,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門全額救助;費用在1000元以上部分在“新農合”按規定報銷後,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門救助60%,最高救助金額在3000元以內。XX年1-10月全區已救助1144人、146.6萬元,切實解決了農村困難群體病有所醫問題。

3、尚待完善。xx區“新農合”雖然創造了特色,但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保障水平低,需要完善不同的籌資檔次。二是農村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差和服務水平低,邊遠山區參保農民仍然存在小病拖成大病重病現象,“窮人出錢、富人看病”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三是鎮街“新農合”專職人員和專項經費尚未配套,XX年區政府取消鎮街“新農合”工作經費後,對“新農合”工作造成了較大的消極影響。四是“新農合”計算機網路建設需要完善。

(三)城鎮居民醫保:翹首以待條件具備

1、市民構成。XX年底,xx區除北部新區外有本區戶籍城鎮居民309593人,其中城鎮職工54896人已參加醫療保險,未參加醫療保險的城鎮居民244697人。在非職工城市居民中,有低保對象30638人,重點優撫對象1560人。

2、急盼參保。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以來,城鎮居民對農民分享到的改革發展成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渴望參保。一是征地農轉非人員轉非後失去“新農合”醫療保障,給征地拆遷工作增加了難度。二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缺失,民政部門醫療救助因缺少必要的平台和網路而難以到位,城鎮困難民眾就診看病難問題難以有效解決。三是普通城鎮居民無醫療保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時有發生。為此,不少城鎮居民強烈要求加入“新農合”。

3、條件具備。一是黨的xx大明確提出“病有所醫”要求,城鄉居民醫保已成為當前的民生大事。二是xx市人民政府已作出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部署,XX年將在主城區全面推開。三是我區財力可以承受。按照市政府現有試點方案測算,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真正在我區實現全民醫保,區級財政每年僅需新增資金300萬元左右。四是已有“新農合”的管理網路、信息網路、醫療服務網路和運作的成功經驗,啟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可以事半功倍。

二、啟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堅持城鄉統籌思路

面對全國城鄉居民醫保城鄉分割的“兩張皮”現狀,建立城市非職工居民醫保和農民醫保制度,必須堅持城鄉居民醫保“一個平台,統籌城鄉,相同標準,均衡服務”的工作思路,形成城鄉居民醫保一套班子運作,一個網路運轉,一個政策導向,一套機構服務的工作格局。城市居民醫保不應該自成體系,更不適宜套用城市職工醫保模式和政策。

(二)應選擇恰當的管理模式

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市級以上分屬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管理。XX年xx5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區中,形成了永川和南川的由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各管城鄉模式、九龍坡由衛生部門統管城鄉模式、南岸區和江北區設立正處級獨立機構管理模式。永川保持了與上級部門對口的特點,但因城鄉居民醫保由兩套機構管理,形成重複建設的兩套網路及城鄉政策落差、以及分散的兩個醫保基金現狀,付出了雙倍的運行成本、打折的惠民便民效果和基金分散風險增大等代價。九龍坡是在衛生部門對“新農合”啟動基礎上形成的城鄉統管模式,管理機構、信息網路、服務網路統一,運行成本低、基金風險小、惠民便民充分,主要問題是與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不對口。南岸因農民少市民多,“新農合”一直未啟動,為了避開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爭管此項工作的羈絆,設立了正處級機構專管此事,這一模式雖然具有九龍坡模式的優點,但增設獨立機構與機構改革要求相悖,與市級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均不對口,失去必要依託,“合管中心”有“孤兒”的無助感覺。

(三)制度設計應科學

對於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xx市人民政府已經設計出一整套制度。據試點區反映,這一制度必須與區情結合進行調整與完善。如應將“新農合”一整套成功政策制度和管理移植過來、籌資50元和160元兩檔標準要適用城鄉、要把民政部門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無縫連結、不應將大額補充醫療保險交給營利性的商業保險公司運作、應以家庭為單位參保、設立家庭帳戶、門診費用不宜過多統籌、實行藥品集中詢價採購等等,都應求真務實,不能盲目執行上級有關規定。

(四)高度重視網路建設

從xx市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區看,都對管理體系、信息網路、服務機構網路建設極為重視。試點區“合管中心”屬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和人員充足。鎮街設有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委員會和具體辦事機構,區級財政對鎮街工作機構安排有專項工作經費。計算機信息網路建設一步到位。南岸區近幾年持續加大對區內定點醫療機構建設的資金投入,決定在XX年對區內公益性醫院實行財政全額撥款,切實加強服務體系的能力建設,為參保民眾就地就醫創造了良好條件。

(五)要保證醫保基金運行安全

醫保基金安全主要取決於醫保基金盤子大小、政策是否科學和監管的實效。永川區目前城市居民參保僅2.2萬人,人少資金少,風險度極高。九龍坡區將籌資50元標準的門診報銷定為50元和30元,雖然做到最大限度惠民,但如果區財政不兜底,醫保基金存在崩盤的危險。在財政投入不足、公益性醫院尚未變為現實之前,定點醫療機構的趨利性難以避免,只有切實有效地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監管,才能堵住醫保經費支出的“黑洞”,確保醫保基金安全運行。

三、啟動我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建議

(一)高度重視,納入日程

啟動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是我區當前的民生大事,是區委區政府執政為民要辦的實事,建議納入XX年區委區政府實施的十大民心工程。同時,應設立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儘快向市人民政府提出我區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的申請。

(二)確定模式、方便運行

據考察,xx市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區的三種管理模式各有利弊。鑒於xx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區衛生部門強力運作下,已有完整的管理、服務和信息網路,已經成功地摸索和總結出了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經驗。由於城市居民醫療保險與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相同,為了保證我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順利啟動和健康運行,建議隸屬於區人民政府的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中心暫時設在區衛生部門,作為財政全額撥款的副處級事業單位,配備相應編制和人員,負責區內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遵循原則,最佳化方案

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是在政府組織引導下具有本區戶籍的非城鎮職工的城鄉居民自願參加,由個人、集體、社會和政府共同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共濟性質的醫療保險制度。啟動我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要以惠民便民為宗旨,按照低水平、便參保、廣覆蓋、易流動、保基本、可持續、城鄉統籌、均衡服務、自願參保、控制風險等原則,移植我區“新農合”成功經驗,無縫連結民政醫療救助,精心制定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實施辦法和相關管理制度,為創造xx特色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四)完善網路,強化保障

要及時完善覆蓋城鄉的管理、信息、服務網路。在健全區級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機構的同時,各鎮街應成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社會事務辦公室(科),由社會保障服務所承辦本區域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具體事務。各定點醫療衛生機構內應相應設立“合管辦”。依託“新農合”醫療信息網路基礎,按照整合資源、增加模組、完善功能、無縫連結的要求,儘快完善涵蓋城鄉、信息精準、運行快捷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按照公益性醫院的建設目標和財政全額撥款的要求,努力改善區內各定點醫療機構的就醫條件,最佳化城鄉基層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鎮村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要確保區級和鎮街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各項工作經費、專項經費及編制人員的落實。

(五)廣泛宣傳,順利啟動

啟動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是一項涉及數十萬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需要加強宣傳,讓黨的好政策家喻戶曉,人人明白。通過召開全區幹部動員大會,對鎮街分管領導和經辦人員、村居工作人員、區內定點醫療機構領導和經辦人員、參保人員信息計算機錄入人員進行培訓,通過村居召開居民會議,藉助學校、廣播電視、街頭宣傳等陣地和宣傳資料、工作手冊、宣傳片等多種方式,全面準確及時地宣傳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實現城鄉居民應保盡保,讓儘可能多的人民民眾及時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促進xx和諧作出貢獻。

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調研報告
保險的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黨的xx大報告強調:“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幸福。”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百分之八十是農民,農民的健康狀況是很值得關注的。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為加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統籌協調發展,近幾年來,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精神,各級政府統一領導部署,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實施,廣大農村民眾積極參與,我鎮初步確立了“大病統籌、醫療救助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為切實鞏固這一制度,進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我鎮新農醫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總結概括制度實施以來的基本情況、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發展對策。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實施以來的基本情況

1、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轄區內衛生單位共有51家,其中民營醫院2家;私立醫院1家;衛生室46家;門診部1家;優撫診所1家。全鎮衛生機構共有人員277名。衛生院的辦公、門診、病房和醫務人員的住宿等條件都得到了相應改善,環境良好,各個衛生院都新配備了一定的醫療設備。

2、人員配置趨向合理。衛生院現有職工11人;村級衛生員20人;鄉村醫生101人。

3、管理進一步規範。醫務人員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有所提高,服務態度優良。

4、廣大民眾醫療保健意識明顯增強。“小病自費,大病統籌”的惠民政策為農民解決了實際困難,免除了後顧之憂,醫院的“門檻”低了,農民願走進醫院看病治療。其中XX年7月1至11月20日,我鎮補償參保病人763人次,兌現金額9.7萬元,其中在縣內看病補償8.9萬元,在縣外看病補償0.8萬元。

5、農民民眾參保率高。xx鎮總面積68平方公里,20個行政村,總人口數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數為5萬人。在XX年度我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4.65萬人的基礎上,XX年度我鎮參保4.96萬人。參保率達99.2%左右。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宣傳引導工作不夠深入,農民參保積極性有待提高。各村在推行新農醫制度過程中,一方面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政策宣傳和引導工作尚不夠深入,另一方面農民對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農醫缺乏經驗體會,與老的制度相模糊,對長期實施信心不足,導致部分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主動自願參加的不多。

2、審核結算流程仍顯複雜,農民結報補償手續有待進一步簡化。由於制度實施時間較短,具體規定還不夠完善,成熟地覆蓋一個鄉鎮,乃至縣市的網路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尚未啟動等原因,民眾對審核結算的流程和服務,意見仍然較多,儘管各地適時作了調整和完善,但審核結算流程、服務尚需進一步簡化和最佳化。

3、政策制度尚需完善,有些地區資金沉澱過多。由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剛剛起步,對具體方案設定缺乏現成的經驗,基金測算相對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現了一些不夠科學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現在部分縣(市、區)資金沉澱過多,影響了制度的吸引力和民眾的參保積極性。

4、監管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監管職能履行需要規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管委會和基金監督管委會責權不是十分明確,各地雖已成立了相應組織,但應承擔哪些義務和權利沒有明確規定,缺乏規範化運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門直接承擔,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農醫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審計監督,還沒有形成規範的程式,對委託商業保險公司運作的資金如何加強監督更缺乏依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金監管的規範性和權威性。

三、幾點建議對策

1、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在基層第一線工作的農村幹部和醫務人員要深入學習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其更加準確細緻地做好民眾的宣傳教育和解釋工作;加強對農村民眾進行科學常識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破除陳舊保守觀念,解放思想,在農村大興“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文明新風,引導農村民眾用科學的方法治療疾病。

2、嚴把審查關,做到應保盡保。在符合參保條件的範圍之內,儘快將願意參保的農村民眾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村、社一級的負責人在出具有關證明時要認真負責,杜絕冒名頂替現象發生。建議在醫保證上貼示本人照片,以便確認使用人。

3、合理整合衛生資源,充實和調整持有專業執業資格證的醫護人員服務農村衛生工作。一是按所缺崗位招錄醫務人員,新招錄人員全部實行聘任制,規定在三個工作年度內必須取得上崗證(執業證),否則予以解聘,以督促醫務人員鑽研業務,依法行醫;二是針對崗位開展定期培訓,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技術水平;三是制定相關措施,穩定醫療衛生隊伍,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優秀人才,避免優秀醫務技術人才流失。繼續加大對衛生工作的投入。完善區鄉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配齊相應的醫療硬體設備。

4、健全管理監督機制,真正做到取信於民。

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或管理委員會職責,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管理和指導等工作,定期向同級人大匯報,主動接受監督;二是加強經辦機構建設,按規定落實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規範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監管機制,制定監督管理規定,形成定期審計監督制度,確保基金運作規範、透明、高效,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強醫療服務,規範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診治,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和非有效醫療費用比,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

5、切實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力度。

一是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台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適當擴大救助對象,提高救助標準,降低救助門檻,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醫療救助,與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並軌,並統一實施,建議加大財政資助力度,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建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三是建立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結合機制,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享受醫療救助的前置義務,對低保戶、五保戶、重點優撫等弱勢群體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個人出資部分由醫療救助基金給予補助;四是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弱勢群體門診費用補償機制,對患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惡性特殊疾病的弱勢群體,實施門診補償,著力提高醫療救助力度。

四、未來發展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黨的十七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的要求之一,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治之中。在xx大過後新增財政衛生投入將繼續優先用於農村衛生事業和支持困難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的控制了農民“因病反貧、因病致貧”,更好的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空間是廣闊的,未來發展是美好的,農民將得到更好的保障。

關於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調研報告
保險的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隨著農業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業受自然條件制約大、農業防災抗災能力脆弱,“多年致富,一災返貧”現象日益突出。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省委、省政府針對農業發展現狀作出的一項科學決策,對於減輕農業風險、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本情況

自XX年5月我縣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縣發改局、農業局、財政局、人保公司等9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試點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組建了由農業技術專家、人保公司人員組成的農險核損理賠專家小組。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台了《關於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把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進展情況,列入“三農”工作督查考核內容。同時,出台各種配套措施,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XX年,在水稻、生豬、雞、鴨、大棚蔬菜五個品種的參保項目上,全縣共有85戶種養大戶參加保險,其中種植水稻18戶,1644 畝;養生豬28戶,4445頭;養雞27戶,21.3萬隻;養鴨10戶,19.2萬隻;種植大棚蔬菜2戶,18 畝,累計保險金額1138.97萬元,保費收入34.15萬元。截止XX年4月25日,共發生理賠案29起,賠款192373.68元,其中XX年17起,賠款83945.68元;XX年1至4月12起,賠款108428元,已有54214.65元發放到農戶手中,剩餘賠款將在年底全部賠付。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村發展的“保護傘”、農業增效的“安全網”、農民增收的“護身符”,對於促進我縣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戶防災抗災能力、維護整個農村社會穩定以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這是一項新生事物,尚處於摸索階段,推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保險險種範圍較小。省里試點起步階段規定保險產品目錄為水稻、生豬、雞、鴨、大棚蔬菜、西瓜、柑桔、林木、淡水養殖等9個品種,根據我縣特色優勢農業發展和抗風險需要,按省定1+4x模式,參保險種原則上不超過5個,我縣只能從中選擇確定水稻、生豬、雞、鴨、蔬菜大棚等5個險種,其他如食用菌、蠶桑、茶葉等我縣傳統支柱產業卻無法參保,民眾對開設這些險種呼聲很高。

(二)保險條款不盡完善。一是參保對象條件偏高。現有保險條款傾向於規模化的種養大戶設保,其設保“門檻”偏高,如要求水稻種植20畝以上、大棚蔬菜5畝以上、生豬50頭以上、肉雞鴨8000羽以上,使許多未達到一定規模的種養戶失去參保機會。二是事故絕對免賠額偏高。如生豬,規定飼養1000頭以下的絕對免賠額是5頭,使得養殖規模在幾百頭的農戶認為參保不合算。三是產量減少沒有列入賠償範圍。根據保險條款,水稻只有在植株死亡絕收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賠償,而對遭遇病蟲害、颱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損失卻不在賠償之列,如去年我縣水稻揚花期,突遇低溫,致使621畝協優水稻減產5成以上,投保農戶至今未能得到理賠。

(三)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一是宣傳發動不到位。政策性農業保險尚處於試點階段,有些鄉鎮、村對這項工作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政策宣傳、動員力度不夠,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了解不多,造成投保面較小。二是農戶參保意識不強。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認識不足,加上近年來我縣沒有發生較大的自然災害,對農業影響不大,造成的損失也不多,對農業災害心存僥倖心理而不願投保。三是農戶收入普遍不高。雖然我縣從財政拿出資金對保費給予一定補助,如水稻保費補助80%,其他50%,但對於一些收入不高的農戶,仍認為保費過高,難以承受。

(四)理賠定損難操作。一是責任劃分確定難。政策性農業保險標的主要是農作物和牲畜產品,具有不勻稱性特徵,一旦發生保險事故,保險責任的劃分相當困難。二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政策性農業保險要求工作人員既要懂保險的業務知識,又要懂農技的相關知識,給理賠帶來許多困難。三是道德風險和逆選擇難防範。保險標的在被保險人的控制下,受被保險人的行為影響很大,農業損失中的主觀道德因素難以分辨。

三、搞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建議

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上合中央的決策部署,下遂農民民眾多年來的心愿,是一項事關農業農村經濟全局和廣大農民民眾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應針對xx實際,以加大“四個力度”為著力點,紮實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

(一)加大領導力度,在理順工作體制上下功夫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政策性農業保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從執政為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深化思想認識,增強做好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二是完善實施意見。結合試點工作的有關情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實施意見的有關內容,使其更符合我縣實際,充分調動農戶參保積極性。三是搞好協調配合。政策性農業保險實行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的模式,在推行過程中涉及財政、發改、農業、人保公司等多個部門,要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工作網路,明確責任分工,通力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政策宣傳、風險防範、現場勘查、定損理賠等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在構建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政策、資金扶持。按照中央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縣裡要對參保者在財政扶持、貸款等方面實行優惠、優先,積極爭取上級對欠發達縣(市、區)在資金扶持上給予更多的傾斜。加大各項支農資金的整合力度,適當提高保費補貼比例。及時出台政策,對多年參保但未發生災害的農戶給予獎勵,或一旦發生災害提高賠償標準,進一步調動農戶參保積極性。二是技術信息扶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等資源,通過天氣預報、災害預測等服務,加強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疾病的防控,為保險公司和廣大農戶提供技術支持,防止和降低發生風險的機率。充分依靠鄉鎮基層的工作力量,動員廣大農戶積極參保,引導農戶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組織等形式整體參保。結合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定損理賠專家庫,出險後隨機從專家庫中選定人員參加技術鑑定、損失評估工作。搞好技術培訓,適應政策性農業保險定損理賠面廣量大、技術要求高的特點,依託鄉鎮建立一支專業化農險理賠隊伍,切實做好農險現場勘查、責任鑑定和定損理賠工作。三是其他配套措施扶持。把政策性農業保險同行政事業單位車輛險、企業財產險等優質險種捆綁經營,以險養險,進一步增強共保體經營實力。給予政策性農業保險稅收優惠,包括開展保險業務的營業稅和盈利年份所得稅等。建立農業大災自助風險基金和再保險機制,由政府牽頭,保險公司和發改局、農業局等部門共同管理,採取政府、集體、個人多渠道籌集風險基金,實行單獨建帳、單項核算、滾動積累,形成足夠的實力應對農業大災。

(三)加大探索力度,在完善制度建設上下功夫

一是增加保險險種。從農業生產實際出發,根據農民的保險需求,將本地的支柱、特色產業,如食用菌、蠶桑、茶葉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二是適當放寬參保條件。如水稻種植面積參保起點可從原來的20畝以上降到10畝以上,肉雞肉鴨參保起點可從8000羽以上降到5000羽以上,種雞種鴨參保起點可從XX羽以上降到1000羽以上,生豬參保起點可從50頭以上降到30頭以上等等。三是適當降低事故絕對免賠額。可通過分段理賠方式,進一步細化受損絕對免賠標準,如飼養生豬,1000頭—700頭的,絕對免賠額為5頭;700頭—500頭的,絕對免賠額為4頭,500頭—300頭的,絕對免賠額為3頭;300頭以內的,絕對免賠額為2頭。四是補助避險補救費用。對採取必要、合理的補救措施,防止或減少損失而產生的相關費用,如疾病診治費用、誤工費等,在條款中明確給予必要的補償,提高參保農戶避險積極性。五是擴大賠付範圍。根據保險條款規定,水稻只有在植株死亡絕收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賠償,而據農戶反映水稻遭受各種災害導致植株死亡絕收的現象是很少見的,如颱風過後,水稻往往並不會死亡絕收,但產量卻大大減少。為此,宜將因自然災害引起的水稻減產列入賠償範圍。

(四)加大宣傳力度,在營造良好氛圍上下功夫

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正處於起步階段,參保面還不夠寬,需要各有關部門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發動,進一步在全縣上下營造“人人參保”的良好氛圍。一是政府推動。縣裡要把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有關單位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不定期進行督查。同時將宣傳工作具體化,對宣傳任務進行層層分解,明確縣、鄉、村三級職責,層層落實責任。二是政策促動。加強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正面宣傳,通過各種形式,宣講有關政策,講透意義作用,講清險種條款,講明責任利益,增強廣大農民民眾的自我參保意識,變“要我保”為“我要保”。三是輿論引動。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簡報、文體活動等各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宣傳,廣泛發動,加深廣大農民民眾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有關知識的了解,激發農戶參保熱情,調動參保積極性,提高參保率和覆蓋率,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