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審判監督程式對司法公正的局限性

;對訴訟請求未予裁判或超過訴訟請求作出裁判的;有新的證據足以變更或撤銷原裁判的;就同一事實或同一法律關係作出與另一裁判相互矛盾的裁判的;適用法律、法規錯誤而影響裁判公正的等等。 限制中止原判決的執行。主要是針對民事和行政案件這方面的規定。由於法律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審判實踐中這樣的中止行為極為普遍和隨意,並沒有考慮法律的嚴肅性和裁判的穩定性。再審案件的受理並不必然具有中止原判決執行的法律效力,除非確有必要或當事人提供必要的擔保。 明確再審案件的管轄。前述筆者已就再審案件的管轄給一審法院帶來的司法公信力的下降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從司法迴避制度來看,一審作出的裁判再自行提起再審糾正原判的錯誤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在申請再審的同時,已對原審法院產生了不信任感,而案件仍由原審法院再審,只會加重這種不信任感。因而筆者贊同再審案件由原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級法院管轄,抗訴案件由與抗訴機關同級的人民法院管轄的觀點。同時從不違背二審終審制原則出發,可取消這部分再審案件當事人的抗訴權利,除案外人異議等特殊情況外,再審裁判應為終級裁判,當事人不得以同一理由重複申請再審,避免無限申訴、無限再審的情況出現。 明確受理再審期限和審理範圍。刑事再審應當規定從知道再審理由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自裁判生效之日起滿5年的,不予再審。就民事申請再審已規定了二年的時效期間,但實際上部分再審案件均超過這個時效期間,包括二審法院指定再審的一些案件。有些案件從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考慮進行再審,確實既能使一些當事人多年申訴懸而未決的問題得以解決,又能提高法院司法的社會公信度,但卻使無限申訴成為一部分當事人的藉口而困擾著法院。應明確規定從知道再審理由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自裁判生效之日起滿2年的,不予再審。對審理的範圍嚴格以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和請求事項為限。 明確不得申請再審的幾種情形。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案件;明知再審理由而放棄抗訴的案件。需要說明的是民事、行政案件中如果案外人因調解而使其利益受到損害的,應允許案外人申請再審。 明確申請再審應交納訴訟費用。除刑事案件外,民事、行政案件當事人申請再審應交納訴訟費用。既然以訴權的模式定位當事人的申訴和申請再審,就應該按照人民法院訴訟費收費辦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交納案件受理費用。一方面可以控制再審案件的數量,另一方面彌補法院在再審案件審理中的經費支出。 根據審判監督程式的特點,有人主張將審判監督程式更名為再審程式,其理由是審判監督程式帶有濃重的職權主義色彩,與申訴權直接引發的對生效裁判不服的再審程式的理念相矛盾。筆者認為這不是審判監督程式改革的關鍵。審判監督程式真正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是在最近幾年時間,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後,要與世界範圍內普遍尊重當事人申訴權相接軌而逐步引起重視。應該說審判監督程式改革才剛剛起步,不能企望這樣重大的改革一步到位,只能是在改革中逐步加以完善。因為還涉及到如理論和實踐的檢驗,改革成果的轉化及從事審監隊伍的素質和對審判監督的重視程度等許多問題。不管是審判監督程式,還是再審程式,只有以法律的形式,將其上升為一種訴訟制度和程式規範,當事人的再審才能得到保障,公正與效率才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