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研報告材料

(近幾日之所以沒有寫日記,是因為受命去農村、企業等處去調研,這也是上級布置的課題,是針對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展開的,馬虎不得,因為林非一向還算心思縝密,所以任務也就落到自己頭上。說實話,我對開展這項活動百分之百贊成,因為經過文化大革命以後,黨員幹部的總體素質普遍下降了,道德水準也出現了大滑坡,故而加強黨內建設,改變工作作風已經刻不容緩。經過幾日的走訪,加上翻閱大量資料,傾注了一些心血才勉強寫出這個小材料,不妨拿出來曬曬,這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呀。)

一、鄉鎮基本情況介紹及地方史資料

1、鄉鎮基本情況介紹: 北館陶鎮位於冠縣縣城西北部。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80公頃。轄56個行政村,總人口3.58萬人。

基礎建設 公路通車總里程128公里,XX年新增公路通車裡程18公里。全面完成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整個項目投資1.23億元,項目區總規模60000畝,涉及全鎮56個行政村。主要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修建5米寬水泥路14.52千米,4米寬水泥路61.83千米,砂石路47.92千米,生產橋112座,過路涵100座,機井房266座,配電室117座,規劃布設高壓線37.55千米,低壓線87.95千米,新打機井266眼,開挖溝渠117千米,田塊內平整土方量為152.96萬立方米,農用地整治區規劃防護林85791株。整個項目可新增耕地2100畝,新增耕地率4.1%。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比,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社會事業 XX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66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00元。國小5所,教職工155人,在校生265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農民20815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6805人。衛生院1所,衛生室12所,床位102張,衛生技術人員26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259人。

重點歷史文化 北館陶鎮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郎莊麵塑,民間戲曲、四股弦、剪紙、舞獅、花車子、花船、竹馬、高蹺、秧歌、廟會等。郎莊麵塑1999年被錄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股弦和大郭莊廟會XX年被錄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遺蹟遺址有蕭城、老縣衙等,蕭城遺址XX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老縣衙已經申報獲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地方史資料:北館陶歷史悠久,唐虞3代,屬九州之首冀州之域。

春秋時期(前841-前476年),屬晉國冠氏邑。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屬趙國,始定館陶之名,以冠氏邑為館陶邑。

秦(前221-前2XX年)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前206-220年)承秦制,屬冀州部魏郡。西漢平帝2年設館陶縣。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220-265年)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屬司州部陽平郡。

晉朝(265-470年)仍為州、郡、縣3級制,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420-581年)時期仍承晉制。後魏,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581-618年)初廢郡設毛州,後又廢州,大業二年(公元6XX年)廢州,縣城遷於北館陶,屬魏州郡。

唐朝(618-9XX年),622年置毛州,627年廢州為縣,772年改名永濟縣,遂復置館陶縣。

宋初,963年復置永濟縣,1072年降為鎮併入館陶縣。是時,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