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建立情況調研報告

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是一個原始積累過程,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的基礎和根本保障,屬於所有者權益範疇,是由會計科目中“公積公益金、部分應付福利費、部分資本”等構成,金額應等於資產借方餘額減去負債貸方的金額。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是我們農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總體目標。如何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是農經管理部門長期不懈探索的課題和政策焦點。正確運用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是廣大村民行使民主權利和當家作主的根本體現。按照上級領導的安排,我們對全市的農村財富積累的現狀、做法、效果以及各村集體財富積累發揮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我們的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現狀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村級集體積累13.2億元,年可支配集體收入7億元,每年可為老百姓分紅0.8億元,每年可為村民增加公益性支出536萬元,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積累2億元。經過我們課題組的調研整理髮現,我市自五十年代至今,市委、市政府以及農經管理部門在建立村級財富積累機制方面始終沒有放鬆,年年都有建樹,先後出台了多個有關增加集體收入、壯大村級集體積累的檔案,如1980年市委出台了二十條,禁止個別村分光積累、平調積累的行為;1987年市委出台了檔案,提倡村民為本村提供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並將其納入集體積累核算,率先在全省啟動了村級勞動積累方法;1990年、1995年、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檔案,規定了村級集體財務、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增加村級積累辦法等;今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的安排布暑,在全市成立了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領導小組,探索村級組織農業稅取消後如何獲得正常運轉所需經費和增加村級積累問題。經過各方不懈努力,我市的村級財富積累措施概括起來存在五種模式:一是以石梯子溝村為代表的集體統一經營收入增加集體財富積累,全市符合這種條件的村有30個,占總村數的6%,形成集體積累3.5億元,占全市集體積累的27%;二是以六股道村為代表的發包集體機動地、“四荒地”和集體機、泵、管、帶、井等收入增加集體財富積累,符合這種條件的村有360個,占總村數的67%,實現集體積累4.5億元,占全市集體積累的34%;三是以山葉口村為代表的開發集體自然資源,依靠旅遊觀光產業收入增加村級財富積累,符合這種條件的村有40個,占總村數的7%,實現集體積累1.5億元,占全市集體積累的11%;四是以南關村為代表發包村建門市店鋪,靠承租收入增加村級財富積累,符合這種條件的村有25個,占總村數的5%,實現集體積累1億元,占全市集體積累的8%;五是以包官營村為代表發包集體資源開採權,靠出租村辦企業集體資產增加財富積累,符合這種條件的村有79個,占總村數的15%,實現集體積累2.7億元,占全市集體積累的20%。

二、做法

建立村級財富積累機制,增加村級財富積累是一個長效機制並長期堅持的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就完成的工作,要有一個堅持持久、持之以恆的信念。各村的發展也不一樣,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套一個模式,從目前情況看,我市增加村級財富積累的五種模式為:

1、以石梯子溝村為代表通過集體統一經營增加集體積累。村集體把所有的可控資產重新登記造冊,實行集體所有、集中經營、目標考核、按勞分配、共同投資、按股分配、集體受益。經過公開選舉或競聘上崗,村民委員會把事業心強、有奉獻精神的本村致富帶頭人安排到適當的崗位,帶領大夥搞集體經營,共同致富、全村受益。石梯子溝村位於**市大崔莊鎮東北部,屬純山區,全村289戶,1102口人,山場面積4000畝,耕地面積670畝,黨員42名,村民代表53名。幾十年來,該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按照“集體統一經營不能變,承包責任制的政策不能變,為人民服務的目的不能變”的宗旨,大家一致認為“大河有水小河流,大河無水小河乾”。為了搞好本村的企業和山場的經營管理,該村兩委幹部一班人在廣泛徵求民眾意見的前提下,經過民主討論、村民代表會表決,提出了“林場成立合作社,果園服務採摘節,企業成立董事會”的經營管理體制,不搞拍賣、不搞私有化,實行集體統一經營,集體統一管理,收益統一分配的集體經營管理模式。經過村民反覆討論、村幹部反覆實踐,該村制訂了本村的經濟發展思路是“礦業帶動,六業並舉”。為此該村兩委幹部對集體土地上的林木資產進行了清理、對集體企業進行了統一規劃,對村民在集體山場栽植的樹木進行了作價回收,並劃入了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把原承包果園內個體栽植的樹木協商作價後納入林果合作社管理。通過村民代表會表決,採石廠使用的機械設備按股份制管理,實行一戶一股,按股分紅,在XX年入股232戶226萬元的基礎上,XX年新增入股40戶、28.8萬元,累計入股272戶、254.8萬元,全體股東選舉產生了股東代表會,股東代表會選舉產生了董事會,購進勾機2台、d-80空壓機2台。僅此一項,每年為股東分紅100萬元,每年可為集體增加財富積累100萬元。另外,該村還對退耕還林果園600畝,圍山轉果園1000畝,集體林場2400畝實行了合作社管理模式,安排婦女勞動力就業40多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集體資產不斷增加,實現村級財富逐步積累,現在集體固定資產663.9萬元,村集體財富積累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