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洲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xx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xx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新洲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們採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新洲區辛沖鎮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概況 此次調研選取辛沖鎮為主要區域。為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7-16歲之間。調查共涉及39個班級,總人數2613人(其中國中生1440人,國小生1173人)。據調查統計,辛沖鎮現有人口63425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是聞名遐邇的“楚天建築之鄉”,打工收入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在2613名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國小生176人,中學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統計數據見附表:     項  目對象 總 人 數 品行 學習、 品行、 困難生 學習 智力 身體  心理 優 中 一般 優 中 一般 優 中 一般 優 中 一般 性格開朗積極樂觀 基本正常偶有波動 孤僻任性性格扭曲 在校生 2613 1074 787 443 275 877 1129 469 616 1365 632 1237 921 462 1015 1091 444 留守生 469 151 133 184 131 92 275 101 95 189 160 166 184 108 93 214 161 其他學生 2144 793 861 490 150 786 924 763 521 1231 472 971 791 344 1122 838 228 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辛沖鎮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託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占8.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著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的情況,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據在辛沖鎮第二初級中學初二年級的專題調研,隨著父母探親頻率降低,聯繫次數減少,留守子女在人際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業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個別差異   障礙% 維度 性 別 年 齡 臨時 監護人 探親頻率 電話聯繫 父母或臨時監 護人教育方式 男 女 13 14 15 16 祖 輩 父 輩 一年一次 一年多次 經常 無常 粗暴型 民主型 放任型 交往能力 76.9 75 66.7 78.7 77.8 100 84 83.3 87.5 66.7 77.5 83.6 77.8 53 75.9 性格 83.6 87.5 55.5 74.5 77.8 100 82.7 78 85.4 77.8 75 76.9 77.8 63.1 88.9 生活感受 84.7 80 66.7 72.3 77.8 100 84 76.9 83.3 72.2 80.7 53.4 67 63.1 71.7 人生理想 73 77.5 66.7 72.3 66.7 0 74.1 72.2 85.4 66.7 75 80.7 77.8 77 75.9 協作求助 69.2 65 55.5 74.5 77.8 0 82.7 83.3 74.1 72.2 80 76.9 78.9 63.1 79.3 學業成績 65.3 75 66.7 74.5 77.8 10

0 79.3 77.7 81.2 77.8 80 80.8 77.8 63.1 79.3 4、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護人。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5、行為偏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6、價值扭曲。 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在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據調查,部分留守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天南地北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於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 7、安全隱患。 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導。 三、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餘勞動力近3.5億。“xx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XX年,我國農村流動人口已達到1.139億,比XX年增加了8.8%,即增長了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 親職教育作為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為聯繫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係。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XX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二是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監護人由於年齡、文化、身體和精力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親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畫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群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