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學有所教調研報告

“學有所教”是黨的xx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標之一,具體到義務教育階段,就是要求各級政府保障每一個學齡兒童都能上學讀書,健康成長。在我區農村,夫妻雙方外出打工,將子女留在家鄉讀書的情況較多,和其他地區一樣,留守兒童(含少年)“學有所教”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今年年初,我們接到區政協主席會議關於做好區留守兒童“學有所教”專題調研任務,我們在分管副主席馬軍的帶領下組成專題調研組,分別在4月22日召集部分區政協委員對13所中國小進行座談調研,4月24日深入章廣中心國小、常山中學、常山國小實地調研。8月27日又召集區文教體局具體從事留守兒童管理工作的負責人、8所中國小負責人、3名留守兒童監護人代表、各級關工委代表、各級共青團代表進行座談,就留守兒童“學有所成”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和探討,現將專題調研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留守兒童基本現狀和監護現狀

調研情況表明:越是邊遠山區,留守兒童比例越高。在國小,xx國小、xx國小、xx國小留守兒童的比例都超過30%;xx國小、xxx國小的比例超過20%。在中學,珠龍國中、大柳國中、章廣中學留守兒童的比例都超過20%,施集中學、常山國中的比例超過15%。值得注意的是,烏衣國中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達到了21.3%。這一方面是由於汪郢國中撤銷後,國中生併入烏衣國中;另一方面是烏衣鎮接壤南京,外向型經濟相對發達,外出務工經商人數多,這一點,從烏衣國小留守兒童比例高達17.33%也可以證明。附表還顯示,離滁城近的中心國小、中學,留守兒童較少;畢業年級的留守兒童數較前面年級有所下降,說明家長對孩子面臨畢業時的學習是更加重視的。另據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的其他情況說明,從學校的教育質量看,國小留守兒童少的學校成績名次靠前,中學不太明顯。這說明,國小生的自覺意識比中學生要差,更需要加強監護。

留守兒童的監護管理主要有三種情形:第一是隔代監護,由祖輩即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監護方式;第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撫養的監護方式;第三是付酬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付錢,委託給朋友或寄宿在學校等地,由不是親戚的委託人監護方式。通過對留守兒童較多的章廣中學、大柳國中、黃泥國小、施集國小4所學校的抽樣調查顯示:隔代監護占49%,上代監護占46%,付酬監護占5%。

二、存在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留守兒童管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監護管理的“盲區”、親職教育的“誤區”和學校教育的“困區”。

第一,監護管理的“盲區”。

隔代監護: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採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他(她)們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代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三是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往往是多個留守兒童,根本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