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蘇連雲港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探討分析

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近乎絕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民營經濟從萌芽到逐漸發展壯大,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民營經濟已成為黨政領導和經濟學界最關注的熱點之一。黨的xx大報告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一個統一”和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的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確立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從各自發展轉向優勢互補和統一協調發展,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連雲港市民營經濟發展歷史

連雲港市民營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與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與人們對民營經濟的逐步認同息息相關。從連雲港市實際情況來看,民營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限制發展時期,從建市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建市初期,全市只有30多家手工業作坊和為數不多的個體零售店,公有制經濟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就是僅有的這幾家私營個體戶在後來也大多數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

第二階段:起步發展時期,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1年。改革開放結束了非公有制經濟被否定和排斥的狀態,民營經濟開始萌芽,個體戶和作坊式私營企業出現。黨的十三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承認私營經濟合法存在與發展,並提出黨對私營經濟的基本政策是“鼓勵、保護、引導、監督和管理”。1988年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改方式進一步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這一階段,全市民營經濟發展開始起步,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而且經歷了“紅帽子”、摘帽、戴帽的曲折過程。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從1978年0.08萬人增加到1991年1.8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從0.06%提高到0.8%;個體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78年0.01億元增加到1991年4.40億元,占全市零售額的比重從0.26%提高到18.6%。

第三階段:放手發展時期,從1992年到XX年。這一時期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起點,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前所未有的寬鬆,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既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同時又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科學論斷,徹底消除了人們對發展民營經濟認識上的思想顧慮,解除了桎梏,放開了手腳,搬掉了石頭,鋪平了道路。這一時期,市委、市政府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實施意見》等檔案。在發展措施上,全面啟動實施“三十雙百”工程,做到“四個結合”,對龍頭企業和明星企業給予“三大扶持”,民營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這一階段,全市民營經濟從下海經商等所引起的急劇增長逐漸步入穩定發展。到XX年末,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21.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4.6%;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09萬戶,其中私營企業註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042戶;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15.74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7.5%;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3.8億元,占全市零售額的比重達59.7%。

第四階段: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今年召開的全民創業動員大會為起點。今年年初,連雲港市黨政代表團赴全民創業先行地區浙江省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2月20日召開了全市全民創業動員大會,就鼓勵幹部招商、方便民眾創業、支持企業發展、強化環境整治等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關於提高機關效能服務全民創業的意見》、《關於在全市開展“全民創業,奮力趕超”主題教育活動的意見》、《關於建立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工作和服務體系的通知》等一系列檔案,全市民營經濟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各種人群謀求致富、各類企業競相發展、各級幹部狠抓項目、各個單位熱忱服務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