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科普旅遊強縣思路調研報告

1.形成科學的投資體系

●通過項目整合、資源整合,全力爭取國家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著力國家不能投資,市場不願投入的“空白”地帶,全方位改善軟、硬體環境,提高旅遊的可進入度。

●制定優惠政策,引入市場機制,運用市場手段,加快xx旅遊綜合功能的提升。

2.把生態旅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工作的各個環節

在實施“四大戰略”的過程中,自覺融入生態旅遊理念,使各項工作在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又為生態旅遊開發儲備豐富的景觀。必須認識到,旅遊是最有潛質的產業之一,更是兼容性極強的產業鏈。

●城鎮化建設著眼於本土民族的獨特性,把民族分布與行政區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縣域範圍內分片分區科學地展現不同民族特色。

●農業走生態特色之路,通過實施區域化和規模化建設,培植觀光農業和科普農業,開發農業科普旅遊系列產品。

●招引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優的企業落戶,培植生態工業,開發工業科普旅遊。

3.對以玉水金盆為重點的景區、行游路段實施園林式生態建設

景區景點只是xx旅遊的一部分,必須確立景區景點之外也是景觀更是景游的意識。

綠色旅遊位居當前四種發展旅遊之首,森林是綠色旅遊的主要對象物。職能部門和屬地管理在實施系列生態改造工程時,應圍繞生態科普旅遊縣的建設,充分考慮它作為景觀的功能和價值。

●區域和路段:六硐河、槽渡河、霸王河三條主要河流與xx至羅甸冊三公路的三個交叉點附近(xx旅遊景觀相對集中的分布點)。

●培植要求:必須以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為基礎,充分考慮選種植被特性,力求與喀斯特山地屬性相協調;其次,從植物學的角度充分考慮植被種類的多樣性;再次,從美學角度考慮植被的觀賞性和園林式效果;第四,強調人造生態,但盡最大限度消除人造痕跡。

4.迅速著手xx旅遊文化的保護、挖掘、整理工作

出台相關措施,對系列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整理其內在的文化因素,形成完備的xx旅遊文化體系。

5.精心策劃,強勢宣傳

建立立體的、可持續的、遞進式的宣傳網路,讓xx名聲“走”出去,把四方遊客“請”進來。

●高水平、高質量編撰、製作一批旅遊宣傳品,包括音像、畫冊等,全面展現xx旅遊景觀,深度闡釋xx旅遊文化內涵。

●以節事活動、文化活動、體育活動、學術交流為觸媒,以相關傳媒、人力資源、旅行社、社會組織(如攝影家協會、作家協會、釣魚協會、舞蹈協會等)等為載體,有目的、有計畫地進行系列宣傳,多渠道提高xx知名度。

6.把形象塑造作為一項常規的長效工作

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對內在品質的感性表現,最直接、給人的印象最深。對於“世界生態科普旅遊縣”的打造,不但要把濃厚的氛圍營造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更要把和諧安全、友好型的社會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常規工作。始終把旅遊的歡樂體驗和與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統一起來,把旅遊的危險影響與安全隱患治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讓遊客滿意、放心。

(四)著手籌謀fast項目與旅遊開發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