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林是19世紀法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 歲時他進入了奇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紳童們不同,卡爾.威林一生都在法國的著名大學裡授學,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
卡爾·威林能取得這翻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痴呆的嬰兒——而且全賴他父親教育有方。卡爾的父親把小卡爾長到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一本書,這就是《卡爾·威林的教育》。書中記載了卡爾的成長過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獨闢蹊徑的教育方法。我拜讀了這本哈佛圖書館的??,從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現略舉以下2點:
1、關於如何學外國語
用“耳”學外語。當孩子還在搖籃里時就用清晰而緩慢的語調對他朗讀。
與其背莫如練。先選擇通俗易懂的詩,使孩子熟悉這種語言的感覺。掌握一些基本的東西後,就要求孩子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父親與孩子就用法語來交談。同時要求他看各種語言的書,遇到不懂的就讓其自己去查辭典。此外,鼓勵孩子與外國孩子通信。
用不同的語言去讀同一個故事。
弄清詞源。比如為了記住某一個單詞,就讓兒子去調查由此產生了哪些現在詞,並記下來。
最後講的辦法是各種遊戲。如每天早上對黨代表13個國家的娃娃用13國語言來說“您早”這句話。利用語言做各種遊戲,比如講故事、說歌謠、猜謎語、比賽組詞造句等。如今社會上流行舉辦各種幼兒英語培訓班,每周上1—2次課。從寫單詞句子入手,這與卡爾的教育是不一致的,我覺得學外語也應該像學習母語那樣在平時中學習、交流。這樣孩子就會在輕鬆、自然中愉快地學習。
2、關於孩子的玩伴問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孩子如果沒有遊玩的小朋友就會變得自負或者任性。但是卡爾認為這種觀點極端錯誤,在他看來不加選擇地讓孩子們在一起玩,他們就互相逞能;有可能變成利己主義者,結果沾染上狡猾、虛偽、說謊、任性、打架、挑撥等壞品質。他讓兒子和其他孩子進行有限制的接觸,那么照他這樣說來讓孩子上幼稚園是不是不可取的?我們也發現有這樣的現象。本來從不打人的孩子上了幼稚園後學會了打架、罵人,我們是否要提倡有條件的家庭都要在家庭中進行早期教育?這是我的一個疑點,希望能與大家共同探討。
對於朱永新,曾在網站上看到過某位老師的文章中所提到過,隱約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對於他的文章則從未看過。上次學校特為我們訂了他的《新教育之夢》,帶著對他的好奇,我認真地看了這本書,真可謂收益頗多、感慨頗多。
對於有關教育類的書,我看的不多,應該說是很少,因為這類書通常是很抽象、純理論的,看起來很乏味,讓人想睡覺。但這本書則大不相同,書中所寫的純粹是朱老師根據教育現狀而談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外加理想的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及父母,非常實際、實在。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看完書後的一些感受。
關於德育,朱老師定位其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我非常贊同。書中講到,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長城’來,要我們大家‘建築人格長城’。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覺地創造真善美之人格。”
我們幼稚園的德育基本上是通過晨間談話、教學活動形式來進行的。晨間談話時,我們經常通過一些故事來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錯,但實質上則不然。在學校,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長輩,幼兒都會說,但實際生活中呢?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的寵愛自己的孩子,上學放學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邁的爺爺奶奶身上。每天放學,孩子們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換好鞋子回家,我經常看見一些爺爺奶奶在吃力地為孩子換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還在東搖西擺。小班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還看到過一個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見我們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這一塊是失敗的。
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引導孩子要愛祖國、愛護公物、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等,有時候講的時候連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師所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文化和道德相脫節的現象。比如我在網上也會經常看到一些訊息,如某地區的一公車上,扒手偷東西,一女學生及時指出,卻遭到扒手的斥罵甚至毆打,而車上其他人卻如同沒看見一樣,更可氣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沒有感謝那位女生,而是轉過頭來對那位女生說“其實我身上沒帶錢包,哪怕偷。”看到這樣的事例,誰還會去學那位女生呢?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學員的男朋友在大白天衝進教室當著在場所有學員的面將其女友砍死,而在場的學員包括任課教師居然沒有人出來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兇手離去,才有人報警。還有某地區幾位公安人員在大街上勇斗歹徒,結果有一位公安人員大腿動脈被割斷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儘管行人很多,但誰也沒有伸出援助之手,結果那位公安人員終因失血過多而英勇獻身。這樣的事雖然不多,但要列舉出來也不少,可見我們現在的人的道德處於何種水平。在如何進行德育方面,我覺得僅僅靠學校是不夠的,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樣。
關於教育方面,我還只是一個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說什麼了,以上只是我的一點點想法。總之,朱老師所提出的這些,我覺得正是我們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正是我們一代代老師所為之奮鬥而想實現的理想,我將以此為奮鬥方向,並朝著這個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們朝著這個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這個新教育之夢一定會實現。
讀《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此書受益良多,特別是文中一段話使我感觸頗深,原文如下:“讚美和期待具有一種超常的能量,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激發人的潛能。”我理解的是幼兒同樣需要正面的激勵,受到別人、尤其是老師的讚揚和信任後,可以獲取正能量,積極向上,甚至獲得超越期待的表現。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幼兒都是家庭的寵兒,缺的不是表揚的讚美而是挫折的磨礪。而我認為,正是目前幼兒相對脆弱的心理,更需要正面的合理引導,使其在幼稚園的大家庭里認識到什麼是正確的,做了正確的事情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並通過持續的引導不斷堅定幼兒的感受,就能使其心智日漸成熟、行為日漸規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正好論證了我的觀感,其認為人類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可見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對尊重的需求是更高層次的需求,人們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幼兒也同理。
讀完本書,我也學到讚美也是需要講究技巧和藝術的,正確的方法才能發揮作用,使其成為有效的處理教幼關係的良器;如果使用不當,則也有可能妨礙與幼兒的溝通。使用讚美的學習心得如下:
一、讚美需要一個明確的標準,並堅持不變。這樣就能使幼兒明確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可以的,不會迷惑。
二、讚美需要隨時發掘、需要發自內心。就是需要教師在日常的相處中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火眼金睛”,對好的表現要及時提出,同時要讓幼兒知道對他的表揚是老師真心的讚美,老師看到了他的好表現。
三、讚美的語言需要藝術。也就是讚美的語言需要豐富和具體化,使幼兒清楚是哪個表現獲得了肯定,同時也要注意和幼兒的雙向溝通,就是表揚後需要引導幼兒有所回應,這樣就更能增加表揚的效果。
讚美使人快樂,願我們的花朵都能在快樂中健康的成長!
在這個學期里,我在教學之餘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 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佳句。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為什麼這么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說:“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為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著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為,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么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么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為愛,所以愛。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為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經常處於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氣的事或突發的事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教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說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泄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為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著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持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
事實上,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
第三、培養教師的語言素養
《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么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首先,教師語言的純潔性。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國語。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
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弦,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其次,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裡,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例如: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很關鍵。說什麼?怎么說?我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在某節課上,有3個學生在底下作小動作。我沒有正面批評他們,因為我試過無數次,對這幾位學生都沒有用。於是,我就讓他們主動站起來。頓時教室鴉雀無聲,所有學生都以為我要批評他們了。我相信那幾位學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來。30秒之後,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了。我沒有批評他,相反,我表揚了他的誠實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動作的壞習慣的話將來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話出乎學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沒站起來的另兩位學生的表情變化,一個臉已紅得像紅富士,另一個則低下了頭。我的效果達到了,就繼續上課。之後,這三位學生上課明顯比以前認真了。
我想,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在每次教學實踐中磨礪出來的。同樣是教育上課開小差的學生,怎么說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為什麼我那樣說沒有效果呢?我覺得這是需要我們平時注意思考和積累的。
第四、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這個思想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時刻提醒著我讓賞識常駐心田。
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學困生”。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為教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學困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
教師還要善於給他們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學困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第一個漢語拼音“a”時;當學生爭先恐後地勞動時;當學生有一次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你可以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
馬卡連柯說:“你們應該善於發現學生比眼前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優點,這樣做永遠是正確的。”若我們不願意表揚學生,缺乏欣賞學生的眼光,那么我們就會變得不會表場,就會使學生變得令我們無法讚美。
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舒暢,回歸課堂,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成功,還給學生,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理解、關愛的心橋。
第五、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
從事教學多半年來,我一直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總結,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裡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敘述出來,就成為做後感。
第六、教師要學會擠出時間讀書
當校長要求我們讀好某書並且還要寫讀後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教師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裡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占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裡,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有句名言佳句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課本一樣了”。
國小英語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 吳非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600字
有關心理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1000字讀書筆記
幾篇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心得
幼稚園教師教育隨筆
國中教師讀書筆記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