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高三

收到通知書後,我又回了一次學校。新一屆高三已開學上課,從高三的視窗經過,看到的是教室里堆積如山的資料和一個個專心學習的身影。一年前,我也是這樣開始了我的高三。我想用幾個關鍵字來概括一下我整個高三乃至高中的生活,用我高中三年的想法和經歷去解釋這幾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是“樂觀”。

這是大部分和我接觸較多的人給我的評價,我曾經給一位同學寫了一張“快樂心法”,原文找不到了,大意是:①人要學會感恩,世上沒有那么多可抱怨的事,煩惱一般都是自己找的。②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在分數上,生活的內容還很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③反正已經考完了,哭鬧後悔都沒用了,還不如省下那精力投入下一步的學習呢。

這是當時的看法,現在對樂觀又有了新的認識,它似乎等同於“客觀”。有兩句看上去差不多的話,一句是“生活真不容易啊!”另一句是:“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後者是比前者高出一個層次的,它能認識到生活艱辛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進而去戰勝困難。

很多時候我願意去預想事情最壞的結果,然後一方面努力避免最壞的結果,另一方面為最壞的結果做好打算。比如我曾很認真地思考過,如果聯考時很多大題沒做出來,落到二本去了,我的大學生活該怎么過?想好了也就沒有心理負擔了。臨近聯考時我突發奇想,把高三一年各科考到的最低分數加了起來,總平均分是626,心想發揮得再糗也能過重點線吧,那還有什麼壓力呢。樂觀和自信是實力的外現,不是所有人的最低分數加和都能達到626的吧,沒有心理負擔是因為我曾認真地努力過。

第二個關鍵字是“用功”。

我並不是很聰明,很多時候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我只好用“重複”和“笨鳥先飛”的方法。暑假裡如果發了新書我就會提前自學,對英語來說就是先背課文,我對音標沒感覺,只好讓“金山詞霸”領著我讀,一天能慢騰騰的念熟一篇課文,但一個暑假下來就能很有成效。高二之前那個暑假30天,我背了四五個單元的課文,再上晨讀時,別人背課文,我背《新概念英語》,聯考之前,以這種蝸牛爬行的速度背了半本《新概念英語》(3)。

用功除了願意做這種枯燥的工作還要有時間保證,我不習慣早起晚睡就開發午休的時間。我們吃午飯很快,10分鐘左右搞定,餘下來的時間就做一點語文摘抄或者讀《21世紀報》(那是一份大學生版的英文報紙),考試後再翻閱那份訂了半年的《21世紀報》自己都驚訝,因為每一個版面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標註,音標、漢譯、例句,好像隨手寫下的東西積累起來也會很厚重。

有人曾抱怨在教室里悶頭“用功”一整天也沒感覺有多少進步。我想起了兩個意義相反的成語:“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坐在教室看一天的書是“事”,而學到東西是“功”,是效用,所有用功也可以解釋成用一定的方法獲得學習效益,由此我提出:

第三個關鍵字“高效”。

我完成任務的速度很快,這在班裡是公認的。在我看來,高效的秘密法寶是“計畫”。 “五分鐘的計畫等於十五分鐘的工作”。其實要做一天的學習計畫三分鐘足夠,首先看看課程表,今天都有什麼課,;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一般絆住我的題我都會記憶深刻,也會在講義上做一個明顯的記號,上課專門聽這些,有時課上沒有必要全聽的,特別是那些程度比較好的同學,畫出不會的認真聽,老師講你會的東西時,你就可以用這些時間乾別的。我習慣於每節課前花1分鐘告訴自己這節課要完成哪些具體的任務,比如這節是生物,老師要講的我全會了,那就用這節課幹掉下一個專題的選擇題,或者這節自習我要做完數學上交作業和3篇英語閱讀。任務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否則計畫老是完不成會有挫敗感,但也不能太放鬆自己,我給自己定的任務能讓我在比較投入的情況下完成,並且每節課還能餘下一兩分鐘活動筋骨,等待下課。這給別人造成的印象是:周諾一直在玩耍卻總是學得很快,其實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