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想主義精神政治小組學習總結6篇

一提到理想,我想很多人都會順其自然的想到夢想一詞。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我們對理想誤解了,還是我們覺得理想和夢想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呢?作為21世紀的年輕人,特別是我們這一群充滿鬥志的大學生,決不能錯把理想當夢想,更不能只有夢想而沒有理想。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張白紙,要在上面亂塗亂畫,還是在上面寫滿詩情畫意的語句,抑或是在上面畫滿山水情調的畫卷,都在乎這個人的選擇和心中的嚮往。

從文化大革命後學校中出現了那些“知識貶值”、“腦體倒掛”等現象,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使讀書成了清貧與無奈的代名詞,知識的價值與魅力受到社會現實的無情的嘲笑。這個不僅大大挫傷了知識分子的自尊心,也使更多的青年學生喪失了讀書的積極性。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上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說法。僅僅只是在幾年的時間裡,90年後的知識分子或許受到社會“優良風氣”的渲染變得更加務實了,他們覺得只有讀書才能謀求一個號的職業,只有讀好書才能改變生活,才能帶來高的收入,進而享受生活帶來的無限美好。正是在這一種環境下,“讀書賺錢說”應運而生。檢討了二十年來校園觀念的沉沉浮浮,我們不難發現,從“讀書無用論”到“讀書賺錢說”的此消彼長,校園觀念始終和社會思潮緊密相連,雖然兩者在形式上迥然不同,但在本質上卻一脈相承,都是功利主義的產物。校園觀念中理想主義的缺失,從另外一面來看,是受社會現實的驅使。倘若社會真的穩定了,每個人都有好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那么這兩種理論不可能再左右著當代學生的思想了。可是長期以來,我國校園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分人才,告訴學生“要想生活好,讀書是最直接的選擇”,這也就是告訴學生“如何而生”,卻沒有教會學生“為何而生”。作為教人育人的校園,應該多些對這方面問題的追問。正如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所言:“最佳教育不僅應有助於我們在專業領域更具創造性,它還應該使我們更甚於深思熟慮,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我想,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肯定要能區分理想和夢想的區別。夢想很美,僅僅屬於個人,它是滿足自我的一己追求,而理想卻是一種責任,一種事業,一種以獻身精神為動力的人類的共同追求。我們應該要樹立目標,因為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失去方向盤的船,將會在人生的大海失去方向。訂立目標後還要有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一個人即使目標再大,再聰明,但是缺乏堅持,缺乏努力,那么他的理想也是無法實現的帶著夢想化的理想。在這次政治學習中,有人說他沒有什麼目標,我覺得這是很不符合當代大學生,更不符合作為黨員的素質的,或許他是沒有意識到目標是什麼吧。我們應該在學習生活中,訂立近期和遠期目標的,一層一層的實現,最後才能在有限的大學時間學到更多。

有些人覺得理想越大,那么越覺得是空想。XX年賀歲大片《孔子》中,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做著失敗的飛翔,如喪考妣跑來跑去,周鏇在各種世事當中,為了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大同。雖然他將他的理想全部寄予在魯國君上的身上,但是他的理想精神還是值得贊可的。電視劇《我的青春誰作主》中的經典台詞中也說過每個人至少擁有一個理想,有一個理由去堅持,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