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想主義精神政治小組學習總結6篇

這次的政治學習中,實質上也是對自己的一次剖析和改正,對作為預備黨員的我都是一次警醒,學的理論知識和所受的思想上教育都不少,如何去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去做好榜樣,是致關重要的問題。雖然說了這么多,還有好多的問題沒有弄明白,對於理想主義精神的學習還不能說盡善完美,還要在以後的生活中結合本身的特徵,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提升認識。

初始看到這個標題時,我被核心詞“理想”的字面意思所迷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著自己的理想,從上國小起老師就讓我們開始寫“我的理想”之類的作文,從那時起,我們就將理想與夢想相混談。通過對理想主義精神的學習,讓我對理想、理想主義有了明確的看法,也有了清楚的認識。

所謂理想,就是人們追求社會或事物的和合理性、完滿性、完美性並且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美好嚮往和願望。其意義在於為平淡的生活中提供美好的希望,為不完美的現實提供美好的希望。它不同於夢想、空想,更不是脫離現實的空洞和玄虛。而“理想主義”是社會理想的集合,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寄予美好希望並努力追求之所持的價值觀念體系。它是人們寄予我們大學生的一種美好祈望,也是大學為之必須執著固守、薪火相傳並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嚮往和文化靈魂。

其中,周書記在關於共青團育人職責指出:“如果育人的工作沒有做好,教育就是失敗的;人的知識水平的提升固然重要,擔不是人才培養的唯一目標,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知識對人類和社會的推動作用就得不到全面的發揮,甚至會產生破壞性的後果。”是啊,人們常說:“有才有德的人是精品,有德無才的認識成品,有才無德人是危險品,無才無德的人是廢品。”而現在的大學生很少理會道德,對道德漠不關心。

大學校園內“不缺道德理論家,但缺乏道德實踐家”,如果校園的道德教育不能化為學生的具體道德行為、如果學生在思想道德的卷面考試中得高分,但在實踐中卻不能遵從基本道德規範,那高校的道德目標便無從實現,更何況談在校園內實現“理想主義”呢?

人的道德行為是在道德他律與自律的統一中逐漸養成的,而自律是主導方面。“自律”就是強調道德行為的主體要有自覺性,能自我約束、自我警示,達到慎獨的境界。因道德原本就是通過主體內心感悟而自覺實現應有的行為規範、制約自身道德行為選擇的因素。只有自覺地對自己進行自我約束,加強內省才能促使自己自覺自愿地選擇道德的行為,對不道德的行為,在良心上加以譴責,從而促使自己去惡從善。

道德由他律到自律,核心就是從道德義務向道德良心的轉化。承擔道德義務的需要是道德需要的初級層次,只是服從既成的規範,沒有選擇的自由和自願;實現道德良心的需要是道德需要的更高層次,是道德主體在對道德律令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心中的道德法則,自主自覺地做出行為的選擇。而道德良心在青年學生的道德行為養成中是發揮著極為寶貴的維繫作用的,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面:在行為前,對行為選擇起導引作用,此時良心是“指揮官”;在行為進程中,良心起監督作用,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予以堅持,反之予以糾正,此時良心是“檢查官”;在行為之後,良心對行為的後果和影響起評價作用,使人們對自己違背道德要求的行為產生強烈的自責和內疚,並決心用實際行動予以改正,此時良心是“審判官”。正是在自我的自覺自愿的“指揮、檢查、審判”一系列過程中,道德教育的作用才真正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