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想主義精神政治小組學習總結6篇

通過這次學習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在以後的生活工作學習中,我會不斷自我審視,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踏踏實實走好自己的每一段路。

“理想”是一個人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美好願望,是體現一個人追求的所在。大學是一個以“教學為中心,育人為本”的地方,是一個培養學生高尚思想,樹立遠大理想和授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可是縱看現在大學生的現狀:不是缺少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澱,而是缺少人文和科學精神融合的理想主義精神。

之前的學習過程中,關於這個話題,我問過別人:理想主義精神是什麼?結果得到的是一句“人要現實,追求那么虛無的東西幹嘛啊,又不當吃不當喝的。”如果說“理想主義精神”的理論讓人看起來,聽起來是不切實際的,不切合現狀的,那么為何應該積極追求,富有創造的大學生越來越少,那些錢學交易、學術不端的現象是如何在大學中漸成風氣的,就是所謂的現實嗎?其實我想,說社會現實,說人要活的現實,是因為沒有理想的支撐,理想不是遙不可及的夢,只是達到的方法需自己探索,這其中的艱辛不是每個人都承受的起的,誘惑是因為意志的不堅定,意志的不堅定是因為缺少有力的目標做後盾,而這個目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理想主義精神的一部分。

理想主義精神的出發點,在我認為,就是將學校生活的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同步進行,找出一個各諧點,去推動我們校園精神的深入,引導大學生激情生活,在追求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二有三實”人才。它不是一種虛無的浮誇,而是一種理想的追求和靈魂的參考書。

在這次政治學習中,我們討論了現在大學為什麼要提倡理想主義精神的學習,其實追根溯源就是我們已經有了太多的社會心態。大家也都針對這種現象舉出了自己身邊的例子,從寢室到教室,從餐廳到更多的公共場合……都有太多的不以入目。我們不能去否認,大學的社會性越來越強,也不能否認大學還是一塵不染的淨土,熱衷於迎合社會,重權勢輕氣節,重物質輕精神、重外型輕內涵的,已缺少文化厚重的學生已不在少。如果說不改變這種思想上的觀點,那大學或許真的將淪落成一種庸俗教育的場所。學習材料中提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大學所執著的?答案是大學生應該始終堅持理想主義精神的學習。可是問一下自己,我來上大學已經快兩年的,我所追求的又是什麼?是學習能力或是實踐能力,更或是為了自己在各方面都適應社會的要求?真的能在看似很簡單卻也很殘酷的校園生活中自我審視、自我匡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嗎?答案是不確定的,很多時候不能免俗的去玩味一種很另類的生活。

我理解“理想”這個詞,我懂得“理想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卻對“理想主義者”有一點認識誤區。學習材料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是說:不僅要更加具有理想主義精神,還要善於培養一批理想主義者。其實開始我對“理想主義”這個詞,還是有一定的認識誤區,在我看來,理想主義帶有一定的不現實色彩,有些像個人崇拜加一些虛浮的意識。可能是與個人先入為主的認識有關吧!所以就讓大家給惑,不過還真是有些不可思議,還有人也有這種意識。汪利軍說,其實一看到“理想主義者”他首先就想到了共產主義者,這種人只是把實現共產主義當作一種使命去對待,把這種共產主義精神當做個人前進的動力。同樣的,所以理想主義者,就是要我們這些學校的學生幹部,以身做責,在自己進步的同時,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營造一種共同進步的和諧校園,這個目標就可以算是我們學生幹部的追求,在一定的條件下,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理想主義者。